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險堡關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目前,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全省境內,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多處。在本地著名的旅游景點里,就有南禪寺。迄今為止,我國已發現的唐代建筑遺存共有四座,全在山西。
分別為:五臺佛光寺東大殿、五臺南禪寺大殿、平順天臺庵大殿,芮城廣仁廟正殿,其中最古老的建筑是南禪寺。南禪寺位于山西省五臺縣陽白鄉李家莊村,寺廟坐落在村口土崗之上,規模不大,但是保存有中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筑——南禪寺大佛殿。
中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筑南禪寺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唐代建筑,也是我國乃至世界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南禪寺位于五臺縣西部陽白鄉李家村,坐落在村西一個頂部平坦開闊的土崗上。南禪寺創建年代不詳,寺廟規模較小,由觀音殿、菩薩殿、十王殿和大佛殿組成,其中大佛殿為唐建中三年的建筑。
大佛殿規模雖小,但制作精煉,手法古樸,飽含唐代大氣簡約的藝術風格。唐代是中國歷史中佛教發展的興盛時期,也是五臺山發展的極盛時期。在五臺山現存的佛教寺廟中,唐建南禪寺和佛光寺最早,堪稱文物中的瑰寶。1937年6月,佛光寺被梁思成、林徽因發現,這無疑成為了中國建筑研究史上的重大事件。
在南禪寺發現之前,佛光寺是我國僅存的已經被發掘過的唐代建筑。而在20世紀50年代初,山西省文物工作管理委員會在古建筑普查中發現了比佛光寺更早的唐代建筑南禪寺,這是繼佛光寺后的又一重大發現。南禪寺大殿內平梁下,有唐人墨書題字:“大唐建中三年歲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時重修殿法顯等謹志”證明南禪寺重建于唐建中三年,距今1200多年。
按中國古建筑術語,南禪寺三間見方,單檐灰瓦歇山頂,建筑由由臺基、屋架、屋頂三部分組成,共用檐柱12根,殿內沒天花板,也沒柱子,梁架制簡練,墻身不負載重量,只起隔擋的作用。雖是山村小廟,但卻是唐代遺珍。大佛殿是寺院的主體建筑,偉岸壯觀,雄踞于崖頂平臺上。始建于唐代建中三年,進深與面闊各三間,略近方形。殿內沒有柱子,也沒有天花板,梁架制作高敞寬大而又極為簡練,充分體現了我國唐代中期大型木構建筑的特色。
雖經1200多年的滄桑巨變,卻至今安然無恙,風韻猶存,令人不能不欽佩唐代木結構建筑水平之高超。唐朝的彩塑遺留殿內的塑像都是唐代原作,佛壇上的十八尊塑像,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左右是文殊、普賢菩薩,其余侍從分立兩側,從布局神態看,似乎在講經說法。這些塑像,個個神態自然,栩栩如生,其風格與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塑像如出一轍。佛壇四周有70多座磚雕,上刻精美的花紋、花邊和蓮瓣,是唐代磚面浮雕藝術的杰作。寺內除主體建筑大佛殿是唐代原物外,其余配殿均為明清重建。
寺內殘存的三只石獅子和兩塊各方0.33米的雕獅角石,盡管不起眼,經專家鑒定,卻都是南北朝時代的遺物。寺里的釋迦牟尼佛居于中心的位置,結跏趺端坐于蓮臺之上,絳紅色的背光之上鑲滿瑞物,施說法印,體態豐滿圓潤,面容慈祥,眼神柔和向下注視前方,與來訪者形成交流,還有濃郁的寶藍色頭發,是一件信念堅定、觀念宏偉、使人感動的作品。古往今來,不知道有多少虔敬的修行者,曾與他有過深奧的對話。
騎獅的文殊、坐像的普賢菩薩分列兩旁,帶著侍從和信眾趕來恭聽。大弟子阿難和迦葉,分立兩旁,凝神注目,顯得虔誠而恭謹,好似要把佛說全記在心上;脅侍菩薩戴瓔珞,約寶環,亭亭玉立,容貌健美,耳若有聞,心似有思;護法天王,威武健壯,一邊張目觀察外界,一邊側耳傾聽圣言。其余,仰望童子、撩蠻、佛霖等15尊塑像布滿佛壇。
這些塑像,姿態自然而若動,表情逼真似有神,豐滿優美,夸張適度,衣紋簡練準確,和諧流暢,一個個栩栩如生,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轍,給人以實感和動感。唐代的塑像從初期著重表現力量以及凝重、沉郁的神態,逐漸過渡到崇尚現實的美學原則,構成了一種朦朧含蓄的美感,同時又通過其恬靜的神情,表現出憐憫、關懷世間的情懷。在姿態上,唐朝的雕刻家則專心致力于體積和動態的表現,身體扭動呈S型,體態豐滿,身軀壯碩。
這一點,在左右兩側的護法天王身上體現的最為明顯,胯部帶動身體朝一側扭動,夸張有度,宛如兩位釋放天性的舞者。寺內,須彌座下有唐代磚雕,石塔與石獅。這些塑像,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轍。佛壇四周壺門和疊梁上,雕刻著精美的花紋、花邊和蓮瓣,是五臺山保存的唐代磚雕藝術的杰作。不過,可惜的是,據《中國文物報》報道,1999年11月24日,三名歹徒闖進南禪寺,將保管人員打傷捆綁起來,割斷電話線,砸開佛壇的鋼網門鎖。大殿里的唐代佛像被當胸挖開,腹內寶物被偷走,文殊菩薩的后背也被掏開,其余幾尊塑像同樣受到破壞。
唐代特有的兩尊最美麗的“似宮娃”供養菩薩被鋸斷劫走,獅童塑像也從腳跟處被掰斷劫走。另外,看山門關于南禪寺的資料得知,殿內原來還有石塔一座、石獅及角獸一塊,皆為唐代之物,在2011年皆被盜走。但即便如此,南禪寺的文物仍保留的較為完好。保存完好的唐代建筑縱觀全國各地的唐代建筑,大多損毀嚴重,為何這樣一座唐代建筑為何能夠完好地保存下來?
答案從這三方面可以看出。從地勢和氣候上說,這里高而背風,較為干燥,有利于木構建筑物的完好保存;從所處地理位置上講,南禪寺遠離寺廟最集中的臺懷鬧區,藏于偏僻山鄉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夠躲過唐代以后歷次大規模滅法和刀兵之劫;最后還要歸功于當地人民群眾的精心保護,免去了可能發生的其他人為破壞。可以說,南禪寺大殿在我國建筑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幾千年古代建筑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體系。大殿重修63年之后的公元845年“會昌法難”席卷全國,諸多寺廟被毀,南禪寺幸免于難。1200余年中,有記載可考的五級以上地震有8次,但大殿從未從根本上損毀。
此外,盡管宋、元、明、清各代對此寺都有過維修、壯繪,部分構件略有損傷,但唐風依舊,無論建筑的規格還是結構以及塑像神韻都仍保持,甚是難得。南禪寺整體建筑風格莊重樸實,將唐朝寺廟藝術的精髓展現給世人,而更加難得的是,經歷了時間的打磨,南禪寺依然能完整地呈現在那里供后人學習欣賞。而今,南禪寺靜靜地坐落在那里,仿佛等待著世人們去發掘它背后的故事。
在歷史的演變中,它經歷了1200多年依然安然無恙,這無疑顯示了唐朝建筑技術的杰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