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有一位因一部筆記而留名史冊的人物,叫羅大經。他的筆記體作品名曰《鶴林玉露》。據說其書名取自杜甫的兩句詩:“爽氣金天豁,清淡玉露繁?!贝藭杖搿端膸烊珪纷硬侩s家類?!八膸焯嵋睂ζ涞母爬ㄊ牵骸笆菚嘁蚴率阏摚簧跻杂浭聻橹?。偶據傳聞,不復考核”云云。羅大經是今江西吉水人,其縣名史稱廬陵。
他在《鶴林玉露》卷三·甲編中記載了一則家鄉變故的事。這則筆記名為“前輩志節”。想來也大約是屬于“偶據傳聞”的,但卻頗為生動。據該文載:吉水縣遭遇“建炎之亂”時,有一位名叫胡忠簡的年輕人曾“團結丁壯,以保鄉井”,主動號召鄉勇組織成了隊伍,并且打出了“保鄉井”的旗號,以備不虞。此時恰逢隆祐太后被金兵追至一處離縣城不遠的名叫章貢的地方,廬陵太守楊淵卻已因懼金兵而“棄城走”了。
胡忠簡居住地距城四十里,“乃自領民兵入城固守?!边@是一次馳援家國,護駕太后的義舉,也是一次名正言順的主動出擊。胡忠簡入城后一定是守住了城池。然后反客為主,對“市井惡少乘間攘亂”者,“斬數人乃定”。然后他在城中張榜,“責楊淵棄城之罪”,并“募人收捕”,儼然向楊淵發出了通緝令。楊淵聞訊后,自知棄城之罪非同小可,只好向隆祐太后自首,隆祐本身也在流離之中,也畢竟有婦人的側隱之心,于是“赦之”。
一場動亂平息后,朝庭派新太守上任,行至城外時,聞知有戡亂之功的胡忠簡及他的“部隊”還駐扎城中,于是“疑公有他志,不敢入城。”應該說,這個時候的胡公者,是最易有“他志”或最易被疑為有“他志”的時刻。首先,以他“救駕”與“固守”城池之功,借機取城也非與理不通。因為他雖然不是“進士及第”,但也是初入“舉子”。怎么也是個文化人。其次在新太守“不敢入城”來說也有道理,在兵荒馬亂之時,攻城掠地、擁兵自重、借機竊取權位之事,歷史上比比皆是。
然而,“公笑曰:‘吾保鄉井耳,豈有他哉!’即散遣民兵,徒步歸薌城?!边@一筆“公笑曰”,頗為傳神!他不但立即解散了自己的部隊,且徒步四十里歸鄉下,仿佛出了趟公差,辦完事后的輕松回家。胡忠簡的德行不僅如上,他還“足不涉茶坊酒肆。
”曾有一位要惡搞他一下的朋友“拉之出飲,讬言朋友家,實娼館也。公初不疑,酒數行,娼艷妝而出。公愕然,疾趨而歸,解其衣冠焚之,流涕自責。”看看,在南宋時代,竟有如此不入時流者。在今天,這大約就是“美客美發”之地吧。那時的娼館是先要吃酒的,與今大不同。
胡公焚衣流涕,更與今大不同。今天是振衣昂然。后來的胡忠簡做了編修官,并以微位職官向朝廷乞斬秦檜,且“甘心流竄”。后在南京任職間“唾罵兀術”,視死如歸。羅大經最后感嘆道:“豈知其自為布衣時,所立已卓然矣。”胡忠簡,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人物,僅管他由鄉間舉人后及至編修,也有其壯舉且奏斬過當朝宰相等等,定然也是名動一時的人物。
但在浩繁的歷史卷帙中,卻也只被壓縮為了一名文人零星筆記中數百字的一則故事而已!這提醒我們:進入歷史何等艱難!我們可設想為自己就是當年的胡某,要像他那樣轟轟轟烈烈地拉隊伍、入城固守、號令城中兵民捕棄城之太守,并且勝利后徒步回家以證自己“無他志”,及至后來經逐年奮斗,由鄉間舉子任至編修,再奏斬秦檜、唾罵兀術…
,這些義舉、壯舉談何易為?該拿出多大的勇氣與毅力!而且這些英壯之舉都是在數十年間慢慢地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他身前身后必然有著許許多多的響應者、追隨者以及反對者,而那些人一個個也是各有各的精彩故事或是壯麗人生的,但是,這則筆記只記載了胡某一個人。并且是連小傳都夠不上的片段而已!現在好了!
進入歷史已成為人人渴求的欲望,而且也有著足夠的方便。雖說歷史的淘洗多不以人意志為轉移,但畢竟先填充了時空。羅大經若是“偶據傳聞”而發議論,那么此小文則是偶據傳聞的再傳聞的聯想了。但是,似乎史有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