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景德鎮的瓷器歷史悠久,天下聞名。但當代景德鎮瓷畫的水平怎么樣,各界人士的看法大相徑庭。畫家批評工藝美術師的作品俗氣匠氣,今不如昔;工藝美術師則說畫家是外行,不懂裝懂。反正是誰也說服不了誰。本期《美術周刊》特別策劃了該專題,既有現狀的概述,也有各方的爭鳴。目的只有一個:讓瓷與畫平等和諧地對話。如今,它卻不斷受到書畫界人士的尖銳批評。
中國書畫與瓷器同根同源,都是中華民族的兩大藝術瑰寶。在無數慕名前往景德鎮的人群中,書畫界人士尤其多,他們的看法顯然值得重視。“幾年前在景德鎮待了半個月,去看了幾位朋友的作品。我始終感到從上個世紀開始,景德鎮的瓷器藝術走向了衰落,不客氣地講,只留下‘景德鎮’三個字。”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陳綬祥說。陶藝家、畫家白明更是毫不客氣地指出:“如果他們依舊固化傳統,迷戀技術,不開放心態接受外來的文化,景德鎮就完了。
”“景德鎮現在關注的是益,而不是瓷藝。”《中國書畫》雜志副主編張公者認為。“今天的景德鎮在收藏家的眼中成了制造假古董瓷的基地。”中國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王邦華認為景德鎮現代陶瓷衰落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精品意識。他說景德鎮工藝美術大師們的東西很好,但由于產量小、宣傳少,外面幾乎很難見到。各地市場中見到的都是那些打著“景德鎮制”牌子的工藝瓷,器型、畫工都很粗劣,而且價格極低,這嚴重影響了景德鎮瓷器的品牌形象。
面對繪畫界的批評,多數景德鎮的工藝美術大師們認為他們看到的只是地攤文化,不懂瓷畫工藝技術的復雜性。景德鎮市美協名譽主席、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周國楨說:“真正代表景德鎮的好東西,畫家可能沒看到。”景德鎮市美協副主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何叔水反駁道:“景德鎮的陶瓷藝術家除了要有一定的繪畫修養,還要花幾十年的時間學習、掌握陶瓷技術。
這個技術在畫家看來是工匠做的事情,我們對此很不服氣。陶瓷的粉彩,外地有幾個人可以弄得出來?其中深奧的技術,甚至有人一輩子都不能掌握。”也有不少人說畫家們不懂裝懂。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呂金泉舉例說:“畢加索曾在西班牙的陶瓷工廠,花了兩年時間學拉坯、學制釉。國際大師都能那么虛心地學習陶瓷的技藝,更何況以前從來沒有摸過陶瓷的畫家?他們在繪畫領域有成就,但隔行如隔山,有些話完全是外行話。
”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舒立洪認為,景德鎮與其他曾經輝煌的產瓷區的區別在于,它是一座有著極大文化包容性的城市。景德鎮“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它的每一步發展,都不是閉門造車。一門藝術維系了一個城市千年的歷史,放眼世界,這是絕無僅有的。歷史上,景德鎮陶瓷與中國繪畫關系緊密,相互影響,明清以來尤其明顯。南宋以后中國文化中心南移到江浙一帶,日漸凸顯的文人畫藝術,影響了毗鄰江南的景德鎮,一批擅長文人畫的匠人被景德鎮官窯、民窯所重用,景德鎮因此成為彩繪瓷器的中心。
舒立洪說:“各種畫風流派、工藝技法在這里匯聚、碰撞、交融、調和,安靜地沉淀后是精彩的綻放,這一收一放的節奏正是景德鎮藝術不斷發展和攀登的步調。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珠山八友,他們將文人畫的情思,技法與優秀的傳統工藝技法相融,形成各具面目、各擅勝場的歷史發展高峰。”據景德鎮市美術館副館長、高級工藝美術師鐘振明介紹,明代的文人畫遠沒有宋、元時期的成就,有不少文人畫向媚俗方向倒退,缺少文人性格。
而景德鎮民間青花瓷的寫意畫,卻以灑脫飄逸的畫風受到世人注目,而且有力地推動了文人畫的發展。建國后,林風眠、王個簃、朱屺瞻、唐云等名畫家曾到景德鎮。當年陪同他們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陸如介紹說雖然他們在藝術上有那么高的成就,但到景德鎮廠子里見到一般工人都是恭恭敬敬的,“我們是在這里學習的,你們是我們的師傅。”不過在當時的背景下,名家繪瓷被看成是藝術為大眾服務的現實版。今天,畫家們懷抱對千年瓷都的仰慕,一撥又一撥來到景德鎮,其中不乏天然親近瓷器的情結,但更為重要的一個背景就是藝術市場的崛起。
據景德鎮市千祥云陶瓷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龔華介紹,畫家們來景德鎮主要通過三種途徑,一種是藝術相關機構組織承擔全程費用,畫家以作品回報;一種是地方接待名家;一種是畫家自費負擔差旅、畫瓷的費用。白明認為畫瓷如今這么熱和市場推廣大有關系。名畫家的瓷瓶已經炒到了好幾十萬元,這不可能不影響畫家畫瓷的心態。龔華介紹,景德鎮大師級人物不少在北京有專賣店,精品的價格高達數十萬元。中國古陶瓷鑒定專家、首都博物館文物資源調查征集部主任王春成曾多次到景德鎮進行傳統制瓷工藝流程調研。
他說:“市場影響了人的創作心態,同樣是不惜成本進行創作,過去是為了藝術,而現在是追求利益。”與過去相比,與畫家們直接對話的瓷藝工人不再是傳統意義上沒有接受過教育的工匠。據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俞海青介紹,目前,景德鎮各種民間社團、協會頒證的從業人員有16萬余人,由政府頒證的大師數十人。
名家基本經過院校美術教育,他們大多是在陶瓷學院接受教育,在校期間接觸過書法、篆刻、國畫等,這是院校必備課。從全國各大美院來的畢業生也有,以陶瓷相關專業為多。未經過院校教育的名家大多出身于“陶瓷世家”,比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錫良少年時隨叔父“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學藝。舒立洪說:“當代景德鎮陶瓷藝術,由于有高等學府的現代教學系統支撐,已沖破了傳統師承的定勢;由于有現代科技和時代思想的不斷涌現與注入,已突破了傳統工藝的藩籬。
”俞海青每年接待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畫家,并教他們繪瓷,這些都是國家一級美術師。多數畫家只是玩玩票。據傳,李孝萱來景德鎮畫瓷,就因為畫得速度快而被瓷廠的老板看好,要以月薪千元聘請。當時在一旁的何家英說:“你把瓷廠給他,他都不會來。”俞海青說:“畫家們繪畫功底很好,但工藝掌握很不夠,一般來講,一個畫家掌握最基本的工藝需要花幾天,要做好就需要下功夫鉆研了。藝術就是金字塔,有些傳統工藝經過了千年的歷史。像我現在掌握的工藝經過了世家三代人的傳承,也不太可能輕易外傳。
”俞海青說出了工藝美術界的看法,很多畫家也覺得不懂瓷的規律,限制了自身繪畫功夫的發揮。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師、畫家范治斌說:“瓷質和泥胎不同于宣紙,釉彩也不同于國畫顏料,那些善于運用生宣氤氳效果,或擅長于色彩表現的畫家,面對胎瓶時顯得束手無策,所繪出的作品往往大打折扣,甚至失敗。此外,平面繪畫習慣會不自覺地帶入立體的瓷繪過程中,這種結果導致作品雖然畫在了柱體瓷瓶上,但視覺感受并不豐富立體,不能做到‘環睹皆成佳構’的藝術效果。
”在自嘆技術不如人的同時,畫家們批評景德鎮瓷畫陳陳相因。俞海青表示:“這種批評也對也不對。對的是景德鎮很多藝術家不創新,作品沒有個性,照搬別人的東西,造成陶瓷千篇一律的面孔。但這多半還是民間藝人所為。”白明并不認為技術多重要,“如果你做的是藝術品,技術只要夠表達藝術觀念就好了。”他說,藝術的本質是創新,景德鎮目前審美陳舊,創新活力不足。藝術家的進入為景德鎮注入了活力,但是景德鎮心態不夠開放,以技術來抵御新思維。
景德鎮市美術館副館長鐘振華將白明視為學院派,認同“沒有繼承就沒有創新”的觀點。在探討繪畫對于瓷藝發展影響的同時,龔華提出了一個新問題:由于市場需求旺盛,瓷上繪畫越來越繁復,陶瓷的瓷性被大大地忽略了。他強調,即便沒有繪畫的裝飾,瓷器本身也具有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