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又一批大學畢業生即將離校。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美術畢業生的就業前景也似霧里看花——艱難的就業之路6月1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的油畫畫室內,大四畢業生王春婷正和幾位同學忙碌著自己的作品。
“油畫專業工作不好找,我們系一共12個人,也就幾個人找到了合適的工作。”王春婷說。畢業于北京某高校版畫系的王華宇,去年畢業至今一直待業在家。“我從小學就學畫畫,父母也很支持,但美術是個需要經驗和資歷的行業,畢業后不是很好落實工作。”王華宇說,他的很多同學都沒有找到工作,他現在在一家畫室做臨時代課老師,給那些準備考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做考前培訓,平時也接點其他的活兒,做些海報、裝幀設計,但他的理想是創辦自己的公司。“美術行業技術性很強,油畫專業的學生想成為專業畫家,國畫專業的學生想成為國畫大師,投入很大,但成功幾率很低。
”王華宇說。油畫、國畫、版畫和雕塑并稱四大純藝術專業,對口單位較少,這些專業出來的畢業生工作相對難找。很多純藝術專業的學生希望能夠進入畫院、雕塑設計院或者美術院校,但這樣的機會非常少。為了錯開就業高峰,考研和出國成了首選。“我們學校的學生百分之百考研。”中央美院中國畫院的副院長李洋說,實用美術專業的畢業生就業范圍更廣一些,如網頁平面設計、動漫設計、包裝、影視、服裝、工業造型、環藝設計、城市規劃等,但也有一部分學生愿意自謀職業。
“我們不能總保持傳統擇業觀念,藝術專業畢業生自謀崗位也是自主創業,值得鼓勵。”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宮建華認為,美術畢業生就業應該有多元的選擇,就目前來看,“就業”的概念應該賦予新解,比如,有些學生獨立或合伙開辦畫班、裝飾公司或者在家帶學生等,收入要比一個固定崗位的收入高出許多。藝術市場已經飽和?藝考熱已經持續很多年了,雖然每年都有人呼吁“就業艱難”“投入大于回報”,但每年仍有大量的學生涌入美術院校。
“其報考動機有三種,一種是由家長引導,從小酷愛藝術;一種是認為從事藝術職業收入高;還有一種是中學階段的文化課成績不理想,認為藝術類考試文化課門檻較低。”宮建華說。美術畢業生許多都是半路出家,并非真正喜愛藝術或有此天賦,以致大學畢業后成績平平,拿不出像樣作品。當代藝術拍賣價格的持續走高和收藏熱也為發燙的“藝考”添了一把火。“藝術人才市場從理論上講并不飽和,但實際上人事部門是定額編制,不按專業劃分,以致人員得不到更替,沒有造血功能。”宮建華認為,教育市場、繪畫創作市場非常缺乏人才,比如策展人、書畫鑒定人,都是炙手可熱的人才,但學校卻沒有能力培養。
這其中有兩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一是經濟收入,學繪畫可以辦班,賣畫有經濟效益,而且立竿見影;二是經紀人、策展人、書畫鑒定人等專業方向并不明朗,而且教學涉及到經濟學、經濟與市場、經濟與文化、市場營銷等專業知識,對于藝術院校來說,教師資源很難整合。“我們需要的是有扎實業務能力和理論水平、能迅速上手、善于創新的人。”畢業于鄭州輕工業學院、現已為某服裝公司設計師的田和表示,目前美術類畢業生在知識結構和工作能力方面還存在一定欠缺,突出表現在專業知識面窄、理論水平低、創新能力有限三個方面。
他們在招聘時更看重畢業生的公關能力、協調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等,希望對方是一個多面手。但這種人才并不好找,市場上中低水平的嚴重過剩,高水平的嚴重缺乏。美術畢業生就業難的背后影響美術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因素有很多,主要體現在高等美術院校的專業結構趨同化和劃分過細、教育體制改革滯后于就業制度改革、畢業生選擇就業的地域局限性較大、國家政策落實不到位、學校與社會對美術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服務不力等。據沈陽大學美術學院畢業生的一項調查統計,有80%的畢業生把經濟發達的大城市作為第一擇業地區,認為“大城市才是干藝術搞設計的地方,城鎮、基層觀念落后,未必用得上藝術人才”,有意到城鎮到基層工作者寥寥無幾。
因此,從就業難的地域分布來看,真正的“難”其實難在條件優越的大城市。“還有體制問題。你如果是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的畢業生,業務能力很強,可用人單位能夠把已在崗位上的業務能力較弱者裁掉,而錄用優秀者嗎?
一所學校用幾個美術教師,一干就是幾十年;一個舞臺美術工作者、一個雜志社的美術編輯一干也是幾十年,這個問題回避不了。管理者也沒有這個魄力,這是體制問題,是在長期舊的用人制度下一點一點形成的病灶。”宮建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