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來說,今春絕對不是一個平靜的季節,不斷刷新的高價紀錄不斷地挑戰著大家對當代藝術價值認同的最高線:真的可以值那么多錢嗎?對于它的質疑聲一時間甚囂塵上。特別是美國次貸危機波及面日益增大,在今年的前幾個月國際市場上中國當代藝術重要藝術家作品頻繁流拍,回到香港拍場,香港蘇富比和佳士得的中國當代藝術拍賣由于有多件高價作品成交,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軍心。但是世事難料,也許是受到地震災害的影響,國內市場當代藝術表現平平。
對當代藝術市場意見不一的輿論組成了它的外部特征,那市場內部又是如何呢?“F4”幾多歡喜幾多愁縱觀近兩年多來的當代藝術市場,張曉剛、岳敏君、方力鈞、王廣義四人無疑成為市場高價的象征,大家戲稱“F4”,而習慣把他們四人放在一起除了市場因素外,同時他四人是代表了更廣泛的在“85美術”、“89”和“后89”時期真正對中國本土當代藝術具有重要影響的藝術家。
但是如果查看一下前兩年的當代藝術成交記錄,我們會發現這些藝術家作品在年度當代藝術拍賣高價作品中占的比例并不大,多被早年即已獲得國際名聲的藝術家如吳冠中、趙無極、陳逸飛、蔡國強等人所占據。但是從今年上半年春拍來看,當代藝術高價成交前十名中除已過世的陳逸飛外幾乎都是代表中國本土當代藝術的藝術家作品。今年在倫敦和紐約的中國當代藝術拍賣有許多“F4”中的重要作品流拍或以低價成交,這讓他們作品的市場在今年飽受質疑。但是回到香港蘇富比和佳士得的拍賣還是給人不小的驚喜。
在香港蘇富比“仕丹萊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專拍”中,張曉剛作品《血緣:大家庭三號》拍出的42,630,750元再次刷新了個人作品拍賣紀錄。而“仕丹萊”的這場拍賣中的藏品最初購買他們的藏家承諾會放到美術館收藏,結果還不到三年時間就拿出拍賣,讓人感到國際藏家在傾銷中國藝術品的意味更濃。隨后岳敏君的作品《轟轟》也在香港佳士得創出了48,678,750個人作品最高價。這兩位天王級藝術家作品早已達到較高價位,能在今年再創新高實屬不易,當然這兩件作品也是他們不可多得的代表作。
但是同樣的命運卻沒在另一位同級別藝術家王廣義作品中重演。北京匡時今年春拍爭得來堪稱王廣義“大批判”系列最重要的一件作品《大批判——萬寶路》,這件作品在現場僅經過幾次叫價便以剛過最低估價1097.6萬元被世紀翰墨的老板林松買下,遠低于之前對此作品的預期值,同時也低于去年在倫敦菲利普斯拍賣行以89.36萬英鎊拍出的《大批判——可口可樂》,而前者因是王廣義在1992年參加“廣州雙年展”獲得最高獎的作品,其歷史價值要高于后者,這樣的命運大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內地由于地震等多種因素導致的今春當代藝術拍賣不溫不火的場面。
不再只有“F4”曾梵志憑借1996年創作的作品《面具系列1996NO.6》在今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以75,367,500港元的價格,超過去年由蔡國強2002年作《APEC景觀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圖》創造的74,247,500港元的拍賣價格,成為新的中國當代藝術全球拍賣紀錄。此件作品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目前市場上見到的唯一一件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中出現三個人以上的作品,尺幅也達到了200×300cm。
曾梵志的這幅畫當年以1.5萬美元被一位藏家從香格納畫廊買走,誰想如今已是天價。同時劉小東在今年市場上出現的兩幅作品《溫床NO.1》和《戰地寫生-新十八羅漢像》都以超過5500萬元的價格成交成為該藝術家成交記錄的前兩名。其中《溫床NO.1》與劉小東在2006年以2200萬元高價成交的《三峽新移民》為同一系列作品,而前者作品從創作的精度和尺幅都較后者高和大;另外今年由嘉德推出的《戰地寫生-新十八羅漢像》從數量上說它有18張,另外作品是以兩岸軍人為題材的大型油畫,反映了畫家對兩岸和平的期盼,這也為作品加碼不少,據稱這幅畫由嘉德創始人、現為泰康人壽董事長的陳東升買下。
曾梵志和劉小東兩人的這幾件作品的天價成交成為今春拍賣市場的最大亮點。當代藝術市場在今年這個節點上,大家都普遍認為市場一線的藝術家價格已經到了階段性的高點,另外在市場資源上也越來越稀缺,所以市場的增長點更多的集中在一些市場二線的藝術家身上。去年印尼頗具實力的收藏家余德耀所掌控的余德耀基金會和太平洋基金會簽下了四位中國藝術家:俸正杰、鐘飆、祁志龍和武明中四人。
四位藝術家不只是在余德耀一人,而是在多方的合力下這兩年市場價格有很大增長,恰巧的是,就在今年上半年,都分別創造了自己個人的價格記錄,祁志龍作品最高價達到了300萬,俸正杰和武明中都達到200多萬,鐘飆也達到了百萬元以上。引人注意的一點是,武明中在2008年之前僅有一件作品在拍賣場上以41.8萬成交,這位在藝術圈打拼多年,人稱“武哥”的作品一直都不是拍賣場上常客,而今年成交的兩件作品分別達到了56萬和246.4萬元。隨著早期西南藝術群體中的張曉剛、周春芽市場價格處于高位,其中的其他藝術家也受到了很大的關注。
其中具有領袖氣質的葉永青和重要藝術家唐志岡也在今年創造了個人作品的拍賣的最高價。葉永青一直都是西南藝術家中的“大佬”,但是作品市場價格在今年之前從未突破百萬元大關,但在今年香港佳士得上拍的兩件1999年的作品都以200萬元左右的價格成交,也成為價格增長較快的藝術家。與之相比唐志岡早在2006年已是百萬級藝術家,這幾年都在平穩增長,同樣創作于1999年的作品《開會系列-上海NO.2》在今年已拍過了430萬元的價格線。年輕藝術家跳躍增長談到價格的跳躍式增長,可能武明中、葉永青等人都算不了什么,年輕藝術家管勇去年剛被落戶北京的新時代畫廊簽下,同時也為其辦了他個人的第一次個展,在拍賣場上至今僅有5件作品成交,最高價拍品從去年底香港佳士得秋拍拍到的63萬余元躍升至今年香港佳士得春拍拍出的200多萬元。
另外在香港蘇富比春拍過后除了張曉剛作品再創高價外,大家普遍認為何森等一些以前價格不是很高的藝術家拍得相對較好,在這場拍賣中何森的兩件作品都超過了百萬元,之后代理他作品的現在畫廊老板黃燎原表示這兩張作品在兩三年前只以幾萬元的價格從畫廊賣出,每年有10倍以上的漲幅!另外這幾年大家普遍看好和許多畫廊都極力推廣年輕藝術家如李繼開、韋嘉、仇曉飛、周文中等都在今年上半年創出了個人拍賣的最高紀錄。“80后”依然高價對于“80后”的藝術家作品能在拍賣場上出現,有記錄的產生對他們來說都是一個市場的積累過程。
今年保利開設的新銳藝術專場中很多年輕藝術家作品都拍出了相對高的價格。高瑀2007年創作的《打虎》在今年翰海春拍中以112萬成交,成為“80后”藝術家中首位跨入“百萬級”藝術家;與高瑀幾年前就受到各方關注相比同為1980年出生的彭斯從今年1月在保利博物館舉辦的個人開始才進入到公共視野,在今年保利春拍中參拍的兩件作品之前的估價就達30萬,最后兩件作品都拍到了40多萬,相對他這個階段的藝術家算是很高的價格了。在這一季度的春拍中,各個層次的藝術家都有很多人創造了個人拍賣的成交記錄。
這可能是大家普遍覺得調整階段來臨中的另一個側面。對于成名的藝術家來說,經典作品會創出高價這也是市場的規律,如若不然增長性并不是很大。比如,今年向京在2006年創作的一件雕塑作品《彩虹》今年4月在香港蘇富比買到了324萬多元,也創造了她個人作品拍賣的最高價,但是與該作品同名也幾乎同樣的一件作品去年6月在匡時以286萬元成交,刨去傭金和其它費用,二者是幾乎沒有差價。
而對于更為年輕一代,他們市場的好壞和其背后的畫廊推廣和藏家的力挺是分不開的,綜合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表現,凡是在近年被畫廊力推的青年藝術家,在今年拍賣市場上表現的都還不錯。但是拍賣場是一個資本競逐的場合,高價的產生是偶然性和必然性雙重作用的結果,誰是在資本助推下一夜成名,誰在穩扎穩打建立穩固的市場基石,單從價格上看很難區分的開,很多專業人士也難分明白,這或許也是很多人不急于下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