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在第三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上,一尊私處遮著白方巾的半裸慈禧雕塑,引起不少觀眾注意。雕塑作者李象群稱,該雕塑本無此“遮羞布”,是主辦方稱有觀眾舉報,才將雕塑私處遮蓋。而對于之所以要如此創作,李表示,該雕塑以慈禧太后為原型創作,“半裸”的創作方式只為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理解。說到慈禧,可能她最大的問題還在于她得為沒落的清王朝負上一定責任。
![臉譜雕塑-玻璃鋼抽象藝術裝飾品工藝臉譜雕塑 臉譜雕塑-玻璃鋼抽象藝術裝飾品工藝臉譜雕塑](/uploads/22041511/111912_93699.jpg)
垂簾聽政、鎮壓戊戌維新、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等等,都是她的極大罪過。正因為如此,改革開放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是以臭名昭著的晚清封建地主階級總頭子、大賣國賊的丑惡形象出現于書報、廣播和熒屏的。然而,慈禧的“過”如此大,“功”也不小。近年來史學界將她放在歷史長河中去審視,并且用多種研究方法,剖析其多重心理,從而逐漸接近歷史的本來面目。史學界對慈禧的重新評價主要反映在她與辛酉政變、晚清新政,以及她開眼看世界等方面,其實都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和諧雕塑-廣場創意玻璃鋼抽象藝術和諧雕塑 和諧雕塑-廣場創意玻璃鋼抽象藝術和諧雕塑](/uploads/22041511/111901_81661.jpg)
比如,關于辛酉政變,史學家梁玉國就認為,這場政變是非常具有積極意義的,不應該把辛酉政變作為一個孤立的歷史事件來看待,它實際上是晚清政府在非常時期的一次政治變革,奠定了晚清的走向與基本格局。政變后出現的政治、社會、外交、思想觀念等方面的變化和近30年的和平形勢,無不由這場政變而始。
![燈籠雕塑-庭院景觀 石燈籠藝術設計幾何石雕工藝品擺件 燈籠雕塑-庭院景觀 石燈籠藝術設計幾何石雕工藝品擺件](/uploads/22041511/114947_42058.jpg)
從這種層面上講,辛酉政變可以稱得上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運動”。當然,作為半裸慈禧雕塑的作者李象群來說,顯然是看到了慈禧的生活作風的另一面。多年來,慈禧的情史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從皇帝、大臣到太監,都曾與慈禧的情事沾上邊。
![樹葉雕塑-醫院藝術造型不銹鋼樹葉雕塑 樹葉雕塑-醫院藝術造型不銹鋼樹葉雕塑](/uploads/22041511/115319_83482.jpg)
的確,作為政治權力欲望極強的女人,慈禧又是感情脆弱、害怕孤寂的女人,至于這些情史到底有多少是真實的,有多少是不可靠的,還有待歷史學家們去認識考究。然而,對于這樣一個政治形勢極其復雜,內心活動也極其復雜的晚清一代的政治核心人物,半裸慈禧雕塑的作者李象群顯然只看到的是她的“性”的一面,他的“對歷史的理解”,顯然只“理解”到了她的生活作風的一面,把崇尚貞潔、操守的古代女子、晚清一代的政治核心人物理解成了一個完全的“風塵女子”。在那件名為“堆云堆雪”的等人大小半裸雕塑作品上,慈禧坐在椅子上,裸露著私處、胸部和大腿。
![花朵雕塑-廣場花園不銹鋼植物藝術花朵雕塑 花朵雕塑-廣場花園不銹鋼植物藝術花朵雕塑](/uploads/22041511/111903_55961.jpg)
這樣把一個復雜而極其重要的晚清政治人物簡單化為一個風塵女子,公明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分明是把“藝術”當成了“裸術”,迎合人們的某種“審丑心理”,以吸引眼球,增加美術展覽的“人氣”。然而,還是有人對這種鄭重的藝術行為“裸體化”的作法不買帳的,李象群說,7月8日開展當日下午,主辦方中國美術家協會就稱有“觀眾舉報”,通知其作品需要處理,他不得不將“慈禧”私處遮上。
盡管這“觀眾舉報”一說未得到中國美術家協會證實。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肯定有人覺得“露私”慈禧雕塑不夠“恰當”。其實,近年來,在國人對性越來越“揭開蓋頭”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卻是“性文化“的過度泛濫。以致于“性文化節”不是在展示“文化”,而是在展示“性”。甚至在某地的性文化節上,還展示了人與蛇、雞、牛等”人獸雜交的圖畫,使得不少人感到不可思議。至于到底為什么,原因本很簡單,吸引人們的眼球,賣出更多的票價,或者商家賣出更多的性用品。
一個字,“利”字做怪,那么,對于有著這樣的銅臭味、拼命刺激人人們的“低級趣味”、“媚俗”的“性文化”、“藝術展”,的確該有人管一管了!你沒有看到,現在,藝術家一“理解”歷史,身為晚清統治者的慈禧就得半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