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窯論:馮先銘提出汝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專為宮廷燒御用瓷,一部分燒民用瓷。李輝炳和傅振倫認為汝窯有可能或者就是北宋官窯。孫新民依據2000年度汝窯中心燒造區的地層關系及發掘成果推論:"汝窯瓷器的發展過程可能是:先由青綠釉刻花鏤孔缽過渡到青灰釉裹足洗。
然后燒制出成熟的汝窯天青釉瓷器"、孫新民只提到"汝窯",把"汝窯"與"民窯"相比較,但沒有明確指出是宮汝窯,當然傳統觀念上的宮汝窯即是汝窯。郭木森依據發掘的器物與傳世品比較,認為清涼寺天青釉汝瓷燒造區是專為宮廷燒造"御用汝瓷"的瓷窯,是"供御"而不是像越窯、耀州窯、龍泉窯的"貢御"。趙文軍、郭木森、李德敏從發掘情況看,把清涼寺窯區分成汝賽中心燒造區和民窯綜合燒造區,明確了清涼寺窯區存在汝官窯。
呂成龍對《負暄雜錄》和《坦齋筆衡》所記"京師自置燒造"的"京師"作了考證,并認為北宋不可能在汁京設置官窯,而京師自置窯燒造的意思就是朝廷在汝州設窯燒造。李廣寧通過官用交通路線大運河考古發掘資料出土的一大批北宋各窯口的瓷器,包括很多民汝瓷器都沒有一件宮汝窯瓷器的現象,說明官汝窯瓷器不是一般商品瓷器,從而確定汝窯是皇家御用的宮窯性質。貢窯論:汪慶正《汝窯的發現》一書認為"民汝與汝它可能只是并行的兩條線,不能形成先后或因果關系;或者寶豐清涼寺窯生產的民汝器尚待有新的發現。
"提出汝窯是貢窯的觀點:周麗麗認為汝容是民窯,與曾作為貢瓷的越窯秘色瓷、耀州窯青瓷、鈞窯瓷的釉色、造型、裝飾、工藝比較分析,說明了汝窯是貢窯。但作者仍然把汝窯稱"御用瓷",這里的概念似乎與郭木森等人的"御用汝瓷"不同。民窯論:蔡毅在這一問題上提出了一個反證,即北京官營手工業管理機構"文思院"有若干分工細致的各種手工藝機構,即"作",惟獨沒有陶瓷"作"。再結合故宮舊藏流傳的不可靠性和其它文獻,而論證汝窯"非官營手工業的職能"。
貢一官中間論:張東認為汝窯具有官方性質,但是從《清波雜志》所記載的落選品可以出賣的情形看,是從貢瓷走向官窯的中間階段。馮小琦、王莉英從稱謂上區分,認為河南汝州、寶豐、魯山一帶都出青瓷,競稱法窯,而應該清涼寺是貢窯,燒造御用瓷器,燒造民用瓷器的應稱寶豐窯,汝州稱臨汝窯,魯山稱魯山窯。
認為汝官窯多少帶有官窯性質,但實際上還不是具備宮窯的應有條件,以稱"汝窯"比較適當。多元論:陸明華認為從瓷片堆積情況看,主要是挖溝或挖坑埋藏廢品,屬干宮窯性質,但是認為"這一窯場是北宋中央政府的官窯還是地方政府的宮窯,目前還有待研究。"同時認為"汝窯瓷器燒造可能呈現出了一種多元化的燒造格局。"汝窯的燒造年代范圍攻,在北宋晚期已成定論,但具體時限,研究者意見不一陳萬里、馮先銘認為在哲宗元枯元年至徽宗崇寧五年的20年間。
葉喆民認為大體可在元佑元年至宣和末年,即哲宗、徽宗時期。李輝柄先生認為大約始于政和元年至北宋滅亡的宣和六年,即十四年間。孫新民認為汝窯的創燒不晚于神宗元豐年間,成熟于宋哲宗時期。郭木森認為汝窯創燒于宋神宋時期,盛燒于宋哲宗時期,停燒于宋徽宗初期。
李廣寧認為汝官窯從政和年間燒造,毀于靖康年間金人的戰大,最多只有16年光景,之后即有南宋官窯一一修內司窯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