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公眾與藝術之間會有距離?公眾看不懂藝術的原因到底是什么?10月13日,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陳育強做客何香凝美術館“人文之聲”講座,以“疏離與親和——公共藝術的當代實踐”為題,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疏離與親和,這是我們處理公共藝術課題兩難的情況。疏離的意思就是我們的藝術史經過了現代主義重新的定義以后所產生的一種狀態,就是說藝術和大眾有距離?,F在的抽象藝術,很多人說看不懂。看不懂的原因就是藝術家創作時沒有從公共大眾的角度去考量或思考藝術本身,導致產生了疏離感。
![打漁雕塑-海邊景區擺放打漁回歸人物玻璃鋼仿銅雕塑 打漁雕塑-海邊景區擺放打漁回歸人物玻璃鋼仿銅雕塑](/uploads/22041511/110248_46773.jpg)
這種疏離的原因是什么呢?這要從藝術發展的三個時期說起。藝術的發展一般分成三個時期。第一個是原始階段,當時藝術還沒有發生,藝術和生活是合在一起的,藝術是處理生活的某一種技巧。我們現在看一些非洲的雕刻,我們看的時候覺得很抽象,很前衛和現代,但是創作它們的人和它們息息相關,藝術本來就是跟生活一體的。有趣的是,畢加索利用了對非洲黑人的一種所謂相對原始的文化來作為他探索新表現方法,用以擺脫傳統美學對他的束縛。
![鵝卵石雕塑-公園售樓處不銹鋼鏡面白鋼創意抽象藝術裝飾品擺件 鵝卵石雕塑-公園售樓處不銹鋼鏡面白鋼創意抽象藝術裝飾品擺件](/uploads/22041616/160322_17377.jpg)
第二個階段是古典時期,社會發展形成社會分工,藝術變成一個專業,藝術家開始出現。當時也是文藝復興標準建立的時期,歐洲的藝術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達到高峰?,F代時期是第三個階段。藝術的現代時期跟社會的變遷有關系。我們叫一種重生,現代時期的藝術可以說把所有的東西看成是從沒有發生過,從零開始。
![天使雕塑-藝術學院擺放純銅歐式人物玻璃鋼雕塑 天使雕塑-藝術學院擺放純銅歐式人物玻璃鋼雕塑](/uploads/22041615/154849_85025.jpg)
藝術開始的時候跟生活沒有分別,后來藝術變成一種門類,到現代階段,反而把這種關聯解構、破壞,成為了現代時期的主要內涵。這種狀態發展下去,大眾與藝術就逐漸產生了疏離的感覺。如果從古典藝術的角度來看,藝術就是一個載體,它就是一個盒子,可以放很多東西。藝術家在現代主義的時候,好像不大感興趣,他們感興趣的就是怎么樣把盒子做出來,這個載體便成了一個藝術的目的,變成了最重要的內容。
![書雕塑-抽象藝術不銹鋼公園書雕塑 書雕塑-抽象藝術不銹鋼公園書雕塑](/uploads/22041615/154846_85033.jpg)
所以有句話說:形式就是內容。這個說法是從現代主義開始的,這種藝術放到一個公共空間,如何能夠讓公眾真心真意地喜歡它?他的作品的靈感不是從社會來的,他的靈感都是從藝術史中來的。因為他仰慕的一些藝術家在做類似的事情,所以他們做的事情很相似。在歐洲的傳統里面,個體跟國家團體的一個關系被民主界定以后,個人的貢獻還是得到社會的接受。
![牛雕塑-不銹鋼抽象藝術工藝戶外牛雕塑 牛雕塑-不銹鋼抽象藝術工藝戶外牛雕塑](/uploads/22041615/155703_46194.jpg)
即使大家不明白,但是可以認可他的成就。這就是很多外部的氛圍和內部藝術語言變化加起來才可以成為現代主義,但是這個現代主義留下了一個尾巴,這個尾巴就是它跟公眾沒有關系了。而現代主義也是一個分水嶺,現代藝術到了一個盡頭的時候,它就開始了另一個方向,它追求的東西不光是美的,也是真實的,如果現實是殘酷的,現實是丑惡的,也要把它表達出來,因為藝術關心的東西不是粉飾現實,更要做的事情就是怎么樣讓它感動人。怎樣才能感動人?
就是真實。一件藝術品,丑得有意思可能更勝于美得無聊。公共藝術的功能主要是有幾個方面:一個是裝飾功能;第二就是鼓勵創意。把一些很平常、生活里面如果你能夠放進一些東西讓其他人思考,或者是對其他人造成啟發的話,它就變成一個鼓勵創意的手段。另外一個功能就是樹立標志,強化一般大眾對地區的標記。那么當藝術要走進公共空間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是誰的公共空間?
是市民的公共空間?企業老板的公共空間,還是政府的公共空間?公共空間的歷史文化和含義有兩種方法來界定。首先公共藝術應該是和這個環境的文化含義有關系,其次就是人口的流動性的定義,因為這里是一個思考的場合,這里的受眾允許一些比較新的東西存在,就是這個空間的意義。
如果做出來的雕塑是一件雕塑的話,它可不可以代表這個社區的人?還有他們的品位和水平,公共藝術是不是夸大自己的功勞,把自己的形象放大,還是應該由市民來決定。如此說來,公共藝術是不能離開政府和企業的,因為個人的力量有限。但是在個人參與的時候,需要一些技巧,藝術家用一種游說的方式來使用公共藝術。香港有個市民,他自稱為“九龍皇帝”。
他用20年的時間,在街頭等不同的公共場所寫一些字,這些字基本上就是他自己想象出來的“香港歷史”。這個事情很有趣,明明是一個精神不正常的人來做這個事情。但有趣的是從藝術的角度來看,一些人把它看成是公共的藝術,因為他把個人論述放到一個公共空間,讓所有人知道,所以現在香港人都知道這個人的存在。現在,這個人去世了,很多社會學家都來研究他的作品。
所以,從藝術的發展來看,如今出現了這樣的情形,藝術開始的時候與生活、技術融合的混沌狀態,現在似乎已經發展到了被取消的地步。因為,任何技術都可以切入當代藝術這個范疇來進行,或者說可以由一個物理學家或者化學家或者社會學家來參與藝術創作,如果是這樣的話,藝術和其他的技術基本上通過了這些融合。所以,這就把藝術通過很精細的分工,使其回到一個區別于原始階段的圓融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