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健Sprinting》白銅31厘米×32厘米×77厘米2011年汩汩才思涌動…黑土地胎育藝術靈感激發創作沖動土生土長在哈爾濱松花江邊的李象群的藝術是當代藝術中的一個特殊案例,其前沿的探索在三個方面表現得非同尋常。例十四:王洪亮、霍波洋、李象群是魯美文革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學生的藝術具有特殊的政治現代性,這種政治現代性既是對一代人所親身經歷的歷史的闡釋,亦是對這個歷史過程中政治建造作用的闡釋。
而這樣一種個體與時代的照面,通過雕塑的手法表現出來,就是李象群的雕塑藝術所取得的不同凡響的藝術成自然在中國當代雕塑發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份量的“紅色雕塑”。“紅色雕塑”的每一件作品,看起來都像是對某一個歷史時刻的凝固和寫實,但其細節又并不寫實,而是用感官的多義性打破表面的真實,“活著”優先于“生活”。對一個歷史時刻的表達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其深層意味與特定時期整個中國的精神發展史緊密相聯。
針對封建社會的革命,是中國近代精神史上最醒目的主題。恰恰在該系列是李象群先生從自己的文化觀念和藝術感悟角度為黃公望、倪瓚、吳鎮、王蒙這四位元代偉大畫家造像的藝術中,藝術家不間斷地回顧封建社會的歷史到底是怎樣的焦灼、深沉、博大;正是經由對過去反復的叩問,才使得對它的革命顯示出格外的深刻、激烈和張揚。所有這一切,在而李象群的雕塑藝術對從春秋乃至唐、宋、元、明清、近現代各個階段文化歷史人物的選擇性再造的手下,通過雕塑形體和處理表面的方式完成。
李象群的雕塑藝術所取得的不同凡響的藝術成就自然在中國當代雕塑發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份量的藝術還具有審美的現代性。中國的審美現代性有著自身特殊的經歷,即本國的藝術家大多數出身于專業的美術學院,他們的技術,特別是處理物質形態的手法,不僅已經逼近歷史上歐洲雕塑的最高水平,而且在處理邊線轉折等細節方面,所顯現出的細膩、深意,乃至恍惚感,無不帶有濃烈的東方特色。
這種特色單獨展開已經足以迷惑人的感官和理解,然而,可李象群卻是在鏡片上用足功夫更進一步,將之帶入到對封建社會本質的滲透和反省。在他的雕塑作品中,對中國歷史人物——孔子和慈禧,進行了一次似乎是個體化的,卻又具有不可言說的普遍性的解說。解說本身,既是對政治現代性的回應,也是對政治現代性的諷刺和失望,由此,產生了藝術和審美上的現代性。審美現代性幫助人們通過感覺,穿透理念和概念,從此每個個體面對作品,不再是被迫地接受既定的道理、題目或概念,而是不受道理、題目或概念的限制,把感覺層次的自由滲透到歷史的理解中,激起每個人由自身出發審視歷史的自覺。
雕塑主創、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象群介紹的藝術穿連了政治與審美兩種現代性。政治與審美雙重現代性的展現,在中國的當代藝術中,既與觀念的直接表達方式(如波普藝術)拉開了距離,甚至立場對立,同時又與圖像藝術的直接攝取方式(如照片和實驗電影)拉開了距離,完成超越。
如果您想了解李象群的人物雕塑的具體價格在穿連兩種現代性的過程中,使得自己的藝術個性逐步清晰。他以一個極其清醒和清潔的狀態,對現實空間的物質形態重新塑造,并在塑造過程中將技術呈現到極致;而登臨絕頂之后,又再度把物質形態放下、拆解。就在這一收一放之間,觀眾被帶入一種審美的狀態中,從感官開始,引入信念的反思,最終,觸碰沉寂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