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歲的袁隆平院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5月22日下午,澎湃新聞從西南大學相關人士處了解到,得知校友袁隆平院士逝世消息后,西南大學師生自發前往校園里的袁隆平雕塑前獻花、默哀。1953年,袁隆平畢業于西南農學院。
![古代神獸晚霞紅貔貅石雕](http://home.diaosu8.com/upfiles/21052318/182555_31805.jpg)
西南農學院后更名為西南農業大學,并在2005年與西南師范大學合并,組建成新的西南大學。此前,袁隆平與母校的聯系一直較為緊密。2016年4月18日,西南大學舉辦紀念辦學110周年暨合并組建10周年校慶,袁隆平以學長身份發言。“西南大學是我人生重要的一站,它引領我走進了科學的海洋。
![不銹鋼抽象鋼筆雕塑222](http://home.diaosu8.com/upfiles/21052315/152628_59531.jpg)
”袁隆平告訴現場的學弟學妹們,“年輕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夢想,作為當代青年,個人夢想一定要同國家、民族和人類的命運聯系起來。”據上游新聞報道,袁隆平捐獻20萬元設立了西南大學“袁隆平獎學金”,用于獎勵農業學科相關的品學兼優的學生。次年,他回到母校頒發首屆“袁隆平獎學金”時發言,“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然而在通往學問高峰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只有潛心學習才能叩響真理的大門。
”2019年9月,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幾名學子給90歲高齡的老學長袁隆平寫了一封信,講述各自的追求、理想。為此,袁隆平特地錄了一段視頻回信。“有人問我,你成功的秘訣是什么?我想我沒有什么秘訣,我的體會是在禾田道路上,我有八個字:知識、汗水、靈感、機遇。”袁隆平說。他告訴“學弟學妹”們,知識是基礎,“比如我們做育種的,要對遺傳學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掌握深厚;
我們是學應用科學的,要實干、苦干,才能實踐出真知,書本知識、電腦技術都很重要,但書本上種不出水稻,電腦上也種不出水稻,你只有在試驗田里才能長出我所希望的水稻。”談到“靈感”時,袁隆平稱,靈感實際上就是思想火花,“往往是山窮水盡疑無路,突然思想來了靈感來了,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希望大家不要放過思想火花。
”“最后,有一句話叫機遇寵愛有心人,好的機會都有,但你不是有心人,沒有經驗、沒有追求,機會就放過了。”袁隆平舉例稱,“我們發現雄性不育野生稻,這是一個好的機遇,野生稻原來到處都有,不育野生稻也有,我們是有心人,在采集過程中發現了這個機遇,找到雄性不育野生稻,就為雜交水稻研究成功打開了突破口,所以說大家要做有心人,好機會會有的,不要放過。我沒有什么秘訣,就是這八個字,請大家參考,講得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指正。
”2019年10月,西南大學相關領導曾前往湖南拜訪袁隆平。報道稱,已經年滿90高齡的袁院士精神矍鑠,高興地回憶起當時讀書的情景,想念自己的老師和同學,對嘉陵江、縉云山記憶猶新。他感謝母校對自己的培養和關心,希望母校越辦越好,越來越興旺。得知老學長去世后,部分西南大學學生在學校官微下留言緬懷。“學校里的袁隆平雕像,今天大概會放滿花吧。
”一名學生稱,2016年,西南大學110周年校慶,“袁老回學校參加,人實在太多了我就沒去,總以為時間很長,他身體還很硬朗,會再有機會見面的,沒想到這竟成了我這輩子唯一一次可以親眼見到他的機會,遺憾終生。”“我們的優秀學長就這么突然離開,很難過,今天的米飯它不香了,以后必當節約每一粒來之不易的米飯。”也有學生稱,“袁老是自己考入西南大學的動力”,而西大學子一直以來的信仰,是“要做一名像袁隆平學長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
袁隆平曾說,自己有一個夢,叫“禾下乘涼夢”,我們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掃帚那么長,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看著好高興,坐到稻穗下乘涼”。“你的夢將由我們來守護。”西南大學學生在制作的紀念視頻中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