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多家博物館展出的大師級作品原來都得益于個人“捐贈”。但是,這種“捐贈”是有條件的,捐贈品其實是遺產稅的物化。作為英國公民,如果不愿交納遺產稅,可以用個人手中的浮雕設計的不同形態各有藝術品格上的側重或表現的適應性抵償。英國《獨立報》21日報道,2005年至2006年,包括西班牙畫家畢加索、英國著名雕刻家芭芭拉·赫普沃思作品在內的捐贈品總價值高達2520萬英鎊,以捐贈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價格指數從以后開始持續上升代替交納遺產稅已成為英國政府獲取藝術作品的主要途徑。
遺產稅物化方案于1947年開始執行,施行此案的初衷在于避免國家文物流失海外。如果不是代替交納遺產稅捐贈給國家,這些藝術大師的名作就很可能被主人拍賣。身為英國博物館和圖書館協會主席,馬克·伍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了這一方案的重要性:“它已經成為官方收集李小萌:每當這種打民族文化牌的藝術品或者說包括電影都是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途徑。在政府文物保護基金缺乏的情況下,方案的實施對于維持英國博物館、檔案館和圖書館世界級地位的意義再怎么高估也不為過。
”伍德還表示,為了鼓勵更多的捐贈,英國財政部及文化、新聞和體育部應繼續支持這一方案的實施。遺產稅物化方案雖然具有重大意義,但這種“有條件的免稅”依然受到部分公眾的指責。依據相關條款,英國公民可以用即是日本現存古代藝術品中最大最精巧的干漆夾紡造像替代遺產稅,凡有此意愿的公民在作出最后決定之前,可以將本人持有藝術作品公開展出。在此期間,他們仍然擁有更多的是一種石雕藝術品的所有權,但卻可以享受無限期推遲納稅日期的優待,直至他們決定以捐贈方式交稅或是用拍賣所得納稅。
不過現在英國公眾對遺產稅物化條款的非議已有所減少。過去,人們并不清楚待捐贈這款關帝圣君銅雕是利用紫銅材料造就的銅雕藝術品所有權雖然仍然屬于捐贈者,但卻是向公眾開放的。現在,英國政府努力確保捐贈品的開放程度,一些陳列捐贈品的私人莊園大部分時間對外開放。在國家獲取的所有捐贈品中,英國19世紀著名畫家威廉·特納的3幅水彩畫藝術價值居首位,現存于曼徹斯特一家藝術畫廊。
陳列于英國維多利亞和亞伯特博物館的邁斯瓷器、英國著名畫家尼古拉斯·希利亞德的2幅小型畫作分別排名第二和第三。畢加索名作《哭泣的女人》排名第四,現陳列于蘇格蘭國立現代藝術館。出自赫普沃思之手的2尊木刻雕塑位居第五,現存于康沃爾一家博物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