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襄,字襄。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第一任校長,著名教育家。在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后,被任命為省教育司科長。后在河南省議長陳善同的推薦支持下,倡導效仿歐美,引進西學,謀求富國利民之良方,負責籌備留學歐美預備學校。1912年,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正式建立,林伯襄出任校長。在任4年中,他廣羅有識之士,辛苦經營,培養了大批人才。先生的雕像提醒著我們勿忘先師,秉承遺志,百折不撓,志存高遠,為實現河大復興而奮斗。
李大釗同志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1925年7月,李大釗為做國民二軍的統戰工作來汴,在此樓的教室里為師生做了關于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演講。先生的雕像激勵著在校師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承擔起一名“新河大人”的責任,為河大夢而努力,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屬于河大獨有的智慧和力量。奮飛:位于河南理工大學北校區,建于1996年,由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研究所設計,高9米,占地面積16平方米。
雕塑的主體由兩只銅制的騰空奮飛的大雁和象征太陽光環的不銹鋼圓環組成。紅色花崗巖基柱正面雕刻著學校校友會名譽會長、北京校友會會長、1959級采礦專業校友、原煤炭部總工程師尚海濤題寫的“奮飛”兩個大字。兩只大雁高空奮飛,既象征著學校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辦學精神,又寓意學校培養的人才向著廣闊無垠的天空翱翔,無所畏懼,英勇搏擊。同時,太陽是知識希望和光明的象征,寓意學校教書育人,啟迪智慧,培養為人類奉獻光與熱的人才。
希翼:該雕塑于河南理工大學建校九十五周年之際,由楊永昌、黃賢忠、成純良、翟明松、常鴻等校友聯名捐贈。“希翼”取希望的翅膀之意,雕塑整體由紅、黃、藍三個大機械臂組成的三角形組成。紅色機械臂在上面,代表熱情、歡樂的理工氛圍;黃色與藍色的機械臂在下面,將紅色機械臂托舉起來,象征理工學子活力、沉穩、平和的學習態度。雕塑整體美觀大方,給人以一種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感受,同時也給予學校和學子們美好祝愿。
物暢其流:物暢其流是為褒揚工大物流人吃苦耐勞、開拓創新、百折不撓的物流精神,眾校友慷慨解囊為母校捐贈的,名為物暢其流!這些都傳達著各屆校友各地校友對工大的愛。《中國航空之父——馮如》雕像是為慶賀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建校69周年,91級計劃統計專業121班校友謝俊杰為母校捐贈的。馮如,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制造師和飛行家,被譽為“中國航空之父”。馮如銅像雕塑為學校“航空文化做主題多元文化為基礎”的校園文化建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為鄭航學子更多了解我國的航空歷史、更近距離地接觸航空歷史人物,培養在校生的航空情結提供了又一方式和途徑。
彰顯航空特色,展現航空魅力。希望以此激發廣大鄭航學子以馮如的愛國情懷和崇尚科學、自強不息和敢為人先的精神為榜樣,繼承并弘揚前輩們的空天報國精神,將報國信仰融入每一位學子血液之中,刻苦讀書、勤奮學習,積極投身航空報國事業。石獅:紅柱黑瓦,氤氳古樸氛圍。魁梧的石獅,露著鋒利的牙齒,彰顯著磅礴氣勢。建筑作為凝固的藝術,更為洛陽理工學院增加了文化厚重感,讓進入這所學校的師生欣賞著古韻悠長。孔子像:千年前,他席地而坐,面對著求知若渴的孩子們,講天地之學,誦人世百態。
如今,他靜靜地屹立在洛理工,守望著莘莘學子。大儒程頤像:日灼、雨打,風磨、雪蝕。歲月在他的身上,鐫刻出一條條老舊的細紋。他佇立在時間長河,看寒來暑往,歲月更迭。他凝視著悠悠遠方,望莘莘學子,授業師者跨越時光的智慧,此刻與新時代碰撞、交合,雜糅成一簇光。
隨著這場飛躍歷史的雪,悄悄散入無數學子的夢。商鼎:這架古樸的紅色雕塑是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的校徽主體——商鼎。1957年,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為了紀念學校成立,將“商鼎”立于校園。“商鼎”由篆體的牛羊形象和“幣”字組成,不僅點明了學校“牧業”“商業”的特點,更具有非凡的教育意義。鼎代表高質量,象征學校狠抓質量工程,提高辦學水平的教育理念。除此之外,鼎還有“鼎力、鼎盛”之意,寓意牧經學子頂天立地,崇尚道德,恪守誠信。這架古樸的紅色商鼎,屹立于牧經校園,與師生共度日日夜夜,時刻提醒著牧經師生鼎力同心,團結奮斗,拼搏進取,向著燦爛輝煌的明天前進!
雕塑中個頭高些的那個是像老師一般的存在,另兩個人物作為學生,在老師的諄諄教誨下沐浴成長,三個人之間相互扶持,共同將雙手伸向旁邊的人,昂頭向上,教學相長,展現著師生拼搏進取的風貌。三人共同站在書籍中央,汲取書中的精神食糧和知識賦予的力量。
在周圍小草綠樹的陪襯下,這座雕像屹立于此,源源不斷地為過往的師生傳遞著“要保持對知識的熱望”如此這般的能量,展示著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師生蓬勃的朝氣與活力。凝思:“罄澄心以凝思,眇眾慮而為言”。鄭州師范學院的雕塑作品凝思于1997年完成,男人坐在臺柱上一手托臉,低頭思考。
身為大學生,需要學會深度思考,思考學問,思考人生,思考社會,思考未來。此雕塑不斷提醒激勵著一批又一批的鄭師學子,豐富思想,不斷前進。將“格物致知”的校訓體現于校園之中,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考習慣。《耕讀文化》雕塑:“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信陽農林學院前身為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辦學歷史可追溯至1910年成立的汝寧府中等實業學堂,創立之初就是半耕半讀的形式。這種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的教育成為信陽農林學院的辦學傳統和鮮明特色。
耕讀文化在傳承農耕文化方面提供豐富的教學案例和生動的教學模式,為學校獨有的農林特色打開一扇新的窗口,也更好地貼近學生,讓同學們在探索中提高自己的知識與能力,做到知行合一。黃河母親像建于1997年1月16日,為對學生進行愛國愛校教育,在南湖岸邊興建“黃河母親像”,該像長6米、寬2.2米、高2.6米,由漢白玉雕刻而成,是升達最大的石像,由“母親”及“孩子”組成,分別象征了哺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黃河母親,和快樂幸福、茁壯成長的華夏子孫,雕塑側壁環刻有水波紋圖案,守護著升達的安寧與和諧。
獨奏:根據《禮記》中《樂記》詳細記載了“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這種介紹簡單明了地涵蓋了音樂的聲音變化與人心情感之間的聯系,大提琴和鋼琴動聽的曲調扣人心扉,總能讓人心潮澎湃,聲音是一種魅力,時刻左右著你,人是感情動物,只要用心用情去詮釋,總會讓人為之感動。
雷鋒像:幾十年來,雷鋒形象在人們心中扎下了根,雷鋒精神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他變成了一顆珍貴的火種,代代相傳。在校園的中心,建造一座雷鋒的雕像,就是要學子們像雷鋒那樣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的生活,用實際行動促進團結友愛、誠實守信、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良好校園環境。讓雷鋒精神充滿校園,讓和諧充滿校園。春華秋實:意欲通過學習收獲成果。
雕塑設立于學校多功能場館健行館前,彰顯學生活潑向上的青春氣息,期望學生通過在校園內的勤奮努力,收獲更多成功。陶行知像:雕塑設立于學校創客中心前,雕塑上刻“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底端是世界地圖,鼓勵學生積極創新創業,通過拼搏奮斗創造自己的輝煌人生。商圣范蠡像:范蠡是春秋時期楚國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道家和經濟學家,后人尊稱“商圣”,也是中國道商之鼻祖。河南經貿職業學院作為商貿類高職,立“商圣”范蠡像,就是要弘揚“誠信為本、厚德立商、慎思敏行、辯證經營、親民濟困、天下共富”的經商思想,經世以濟民,厚德以載物。
孔子像:河南經貿職業學院孔子像安放在圖書館東南角,面向惟志湖,背靠圖書館,對望九思亭,意味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經貿的校園里得到延續和繼承。孔子像日夜注視著來來往往的經貿學生,希望能讓廣大經貿學子感悟和踐行“腳踏實地、追求卓越”的經貿精神,有利于提升校園文化品位,塑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為經貿學子樹立立德修身、勤而好學的表率。測量者:希望縱向延伸,視野橫向發展。
在棱鏡里鐫刻深深的點,在眉宇間積攢智慧和力量。老子像:“道法自然貫五洲,學育桃李遍天下”。該建筑于2012年校慶60周年所建。由周口校友會知恩重義的學子敬贈。老子,河南周口鹿邑人,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名譽“道祖”“圣經”。
騎青牛出函谷,成就千古神話。雕塑,積淀著歷史、傳統、文化和社會的價值,蘊含有巨大的潛在教育意義。校園雕塑通過被解讀,不僅使學生掌握一定群體的環境知覺,同時從雕塑作品中領會特定文化的設計思想、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華佗雕塑,坐落于源匯校區華佗廣場。
他一生行醫各地,聲譽頗著。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尤擅外科,被后人稱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作為培養新時代醫學人才的高等院校,承擔著為國家建設和發展中提供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重任,漯河醫專人學習華佗勤求博采,醫術精湛的敬業精神,勇于實踐,大膽探索的創新精神,生命至上,主動施治的服務精神,不慕權勢,學術自由的人格精神,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的園丁精神,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醫護人員,為服務人類健康交出屬于自己的答卷。“兢”雕塑以一頭奮蹄前行的牛為主體,取自古語:“君子之所兢戒”。
字義切合牛的堅韌、忠誠,愿意為自己堅持的信念拼搏爭光的優秀品質。“感恩”雕塑坐落于學校綜合樓西側,以水滴和泉水為主題元素,取“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之意,表達了畢業生感恩母校栽培之恩。“綻放”雕塑坐落于學校科技文化園中心廣場,吸取科技的力量,羽翼豐滿的雄鷹即將展翅翱翔,也寓意著中國未來科技越來越強大。坐落在文化廣場的十四尊名人雕像,每一尊都賦予了其獨特的教育意義。
名人雕像作為一種豐厚的歷史文化綻放在校園里,給學生以啟迪的同時,也成為了別具一格的校園一角。每一尊名人雕像下的箴言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指引著迷途中的學子,使學生們更進一步地了解到文化的魅力和震撼,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弗羅倫斯·南丁格爾雕像:弗羅倫斯·南丁格爾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女護士,開創了護理事業,成為護士精神的代名詞,其生日也被設為國際護士節。
她是曾經為醫學獻出了一生的人,也是為了救死扶傷而付出一生的人。希望澍青學子能夠用自己的愛心、耐心、細心和責任心對待每一位病人,熱愛專業、勤勉好學,忠于職守,兢兢業業,踏著南丁格爾的足跡,將畢生精力奉獻給護理事業。福波斯·阿波羅雕像:福波斯·阿波羅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光明、預言、音樂和醫藥之神,消災解難之神。作為醫藥之神,他把醫術傳給人間。阿波羅背上長著鳳凰的翅膀,駕駛著戰車奮勇向前。
戰馬栩栩如生,脖子上暴起的青筋、身上滾動的肌肉都清晰可見,它們神采飛揚,神態各異,或奔騰欲飛,或低首拼搏,激勵著無數澍青學子勤奮學習、奮發向上,攀登醫學高峰。素材自各高校,本期由河南省教育融媒體建設試點單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融媒體中心制作,在此向李美溪、郭家榮、李紹巍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