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空間?墨子云:能被物體所占據的部分即為空間。因此,景觀雕塑是以物質的形態在空間中存在,從而表明物質形態和空間的關系。兩者相輔相承,沒有獨立存在的物質形態,也沒有獨立存在的空間形態。在景觀雕塑的空間形態中可以根據空間形態的表現方式將空間形態分為實空間和虛空間。所為實空間就是墨子所說“占據”的部分,虛空間則是除“占據”以外的那部分圍合而限定的空間。
實空間的形態在景觀雕塑藝術發展的歷程中一直起著主導作為,具有實際意義,因為在傳統藝術中實空間形態首先成為人們掌握的表現形式。從景觀雕塑形態自身的狀態出發在空間中占有一席之地,而空間以被動的狀態來適應景觀雕塑形態。此類藝術形式在我國古代稱之為陰陽空間,被大眾所熟知的就是道教的太極八卦圖,圖中一陰一陽將空間平穩而又柔和的劃分開,到了當代的景觀雕塑,人們利用這一技法創造出更具有趣味性的虛實空間。
歷史在發展,人類社會在進步,景觀雕塑的空間形態也隨著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斷深入,其造型經驗不斷積累進而發展變化。從景觀雕塑的發展來說,其空間形態變化可歸納為三種模式,即靜態空間,動態空間和開放空間。首先,靜態空間具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雕塑造型所表現出的靜止狀態的造型物體,形體以一種被動的狀態接受空間的圍合。
二是觀賞者只能從固定的幾個角度云欣賞。靜態空間是人類早其雕塑藝術的主要特征。動態空間是古希臘藝術家在埃及雕塑空間方式上的進一步發展與變化。同時也說明了人類對空間造型藝術具備了更深層次的駕馭能力。它探討了形體在空間中的自由變化方式,追求自然形體在空間中的自由伸展與運動,表現出空間形態的多樣性。改變以往靜態空間的靜穆與威嚴,使空間更加生動,富有朝氣和活力。也打破了靜態空間固定的觀賞角度,使觀念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圍繞雕塑自由地去欣賞,去品味。
雕塑藝術的空間表現從靜態空間發展變化,這一切都是圍繞客觀空間和自然法則進行的。到了20世紀,一些富有探索精神的藝術家開創了新的雕塑空間局面,立體主義從此誕生,它是與傳統藝術的決裂。一個世紀以前的各個階段藝術一直被作為一種再現,自從立體主義出現后,它被賦予了完全不同的意義,那就是取代,也就是說不再單純對感知對象作為藝術活動,取而代之的是注入思想和主觀意識的創作。
景觀雕塑作為一門形態藝術,無論它是靜態的、動態的、還是以開放空間模式出現,都遵循這樣一條原則,對人類理性世界進行表現,同時也受到理性世界的制約。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觀念的更新以及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新的技術手段和新的空間概念理論會給這門古老的空間藝術不斷注入新的內容,人們對雕塑空間的認識和表現也會在以往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形體和空間關系中的審美體驗必將有一個新的突破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