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雕塑本身是沒有使用功能的,它所具備的功能性是雕塑內涵及形式的承載性所體現的。人類創造的文化藝術,是一種物質與精神相互作用的產物。景觀雕塑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出現,通過本身的藝術語言,比如造型、空間、節奏、韻律、對比、比例來滿足人們對審美的需求,這就是景觀雕塑的審美功能。景觀雕塑不僅是單純的裝飾環境、美化生活,更多的是反映人類的信仰和渴望。而這一功能被日后的歷代統治者所發揚。
由于雕塑材料的永久性、實體所帶有的強制性、形式的寬容性與靈活性等綜合優勢,使得后人通過這一藝術媒介了解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精神語言和思想文化,讓我們穿越時空,跨越民族、語言障礙傾聽它的述說、觸碰它的內心,這就是景觀雕塑的社會功能。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單一的個體越來越難以滿足社會復合型的需求,交叉學科、多功能選擇逐一誕生,人們對行為意識上的需求為雕塑附加了新的功能,這就是表示、說明、概括、規范的功能識別性。它具有一種使用功能,滿足了人們對公共認知功能的需要。明確的表達性和可識別性使雕塑成為整個區域的代表,景觀雕塑除了以上兩個功能外還具備識別功能。
景觀雕塑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藝術特征,首先是它的象征性,象征就是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形象,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也就是文學手法上的“借喻”象征性思維不僅促成了其表現手法的形成,同時也充分顯示出裝飾藝術的獨特性。如飽滿的圓象征著孕育和生命、龍象征著中華民族、鳳凰象征著永生、埃及金字塔象征著法老至高無上的權利、八卦象片著生命的輪回等等。景觀雕塑運用象征的藝術手法拓寬了藝術的聯想思想,使得表達情感更加細膩手法也更為多樣。
其次是虛實空間,雕塑是三維的,所以它跟空間產生必然的關系。以飽滿、渾厚的體積占據空間,給人強烈的凝重感;以面為體積巧妙的穿插空間,給人以趣味性。這些靈活多變的空間形式正是景觀雕塑的優勢所在。再就是景觀雕塑的凹凸空間,凹凸空間的凸為向外擴張的實體,稱為正空間;凹為向內作業呈現的內陷稱為負空間。
也就是印章上的陰陽刻。在裝飾雕塑中,充分調動人們的“錯覺”,將凹與凸、陰與陽有機的協調互轉與替代,產生豐富的視覺效果。之后就是景觀雕塑的通透空間,通透空間意味著立體造型的封閉性被徹底打破,雕塑內部空間可呈露于室外,也可透過造型本身直接將雕塑之外的虛空間引入雕塑之中。
實為虛,虛為實,相生互補,這既增加了空間層次的豐富性也使得景觀雕塑多了一分趣味感。最后就是景觀雕塑的適應性了,適應性也是景觀雕塑的藝術特征之一,景觀雕塑根據不同的空間形式和所依附的環境因素,這些限定條件能動地轉化為造型中的有機因素,變不利為有利,從限定中施展一定的自由,就勢取形,應變適形,表現靈活的機動的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