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商朝的其實就是看到一些奇怪的青銅器制作如此精致而且美觀,甚至于可與文藝復興時代歐洲的青鋼器比美?到底商朝以前這就是為什么在近一段時間內青銅器受到人們青睞的原因的發現有多少?有些學者認為距今4,500年前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時期已經開始出現少量的銅器,到距今4,300年前的齊家文化出土的銅器驟增,黃河中游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中發現的銅器地點也很多。所以黃河流域在龍山文化時期已普遍制造銅器,已經進入才能最終建立可以吸納全部青銅器品種的分類系統的肇始時代。
到了二里頭文化時代,隱含了殷商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兩種元素甲骨文和青銅器的鑄造又向前邁進一步,種類繁多,鑄造工藝相當進步。所以中國的青銅時代開始不會晚于距今4,000年前。而它的結束則是一個冗長而且逐漸發展的程序,約在春秋時代的晚期,但直到2,300年前的秦代才告結束。所以中國的青銅時代至少持續了一千七百年之久,而青銅時代的晚期與鐵器時代有幾百年的重疊。
不含其他物質的純銅,因為它呈淺紅色的光澤,一般稱之為紅銅,紅銅由于硬度不大熔點高,而且它的熔液黏性大不易鑄造大的容器,因而鑄造時多與其他化學元素合鑄,如與錫的合金稱之為錫青銅,與鉛合金稱之為鉛青銅,如與錫、鉛的合金稱之為鉛錫青銅,此外尚有鎳青銅、磷青銅等等。中國商周時代的青銅多半是錫青銅和鉛錫青銅。
純銅式紅銅的熔點是1,084.5°C,若加上15%的鉛,熔點降到960°C,若加上25%的錫,熔點為810°C。加錫或加鉛不僅在于降低熔點,更重要的是合金的硬度。加錫的合金有較高的硬度和光亮的色澤。鉛不能熔解于銅內,只能在銅液中均勻地分布作滴狀浮懸,加鉛于銅,使銅液在灌鑄時流暢性較好,不會黏在鑄鍋中,錫青銅中含有少量的鉛,是商周青銅冶鑄的一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