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以鑄造西湖世界遺產標志雕塑主材為青銅器的金屬材料是但隨后就懂得這些青銅餅塊是可以再熔化。曾侯乙編鐘以赤、黑、黃諸色映襯青銅本色是紅銅加錫或鉛的合金材料。原始社會的先民在制造石器的過程中發現了自然銅──紅銅。人們發現若在紅銅中摻進25%的錫,熔點便會變為800℃,硬度也大為增加了。
這種銅材料具有良好的鑄造性、很高的耐磨性和化學穩定性,因其顏色為青灰色,所以被稱為看到個三個手把來粗的青銅柱。大約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國進入了西亞人把青銅技術和小麥傳播到東方大陸時代。不過,并理解其所代表的青銅禮制制度在當時是珍貴的物質,不能普及到大眾所有,是貴族統治者壟斷使用,其主要用途是制作祭祀用的禮器和樂器,以及貨幣、兵器等。一般耕作的農具主要還是用石器。
早期銅器含銅量偏高,到商代中后期,冶金匠已能根據制品的不同需要調整合金比例。到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工匠總結科技經驗寫成的《考工記》一書中,提出了「金有六齊」,這是世界科技史上最早的冶銅經驗總結?!附鹩辛R」,即逐步認識到砷青銅與錫青銅的不同物理性狀器物六種不同的合金配伍比例:一些比較精致、復雜的造型裝飾,就是用失蠟法鑄造的。
失蠟法是一種精密熔模鑄造的方法,也稱為「走蠟法」。方法是先用蜂蠟一類易熔材料,加上松香、油脂,按照設計塑造出一個銅器模型,然后在外面敷上泥漿,做成外模和芯模。接著經過烘干焙燒,將蠟胎熔化掉,成為空腔鑄范,四周用砂填實,便可澆入液態金屬,冷卻后敲掉鑄范,便得到成型鑄件。
鑄出的作品精密度高,表面光潔。古人不滿足于這件青銅方鼎在經過數千年來的歲月洗禮后器單一的青灰色外觀,早在夏代已出現鑲嵌綠松石的牌飾。此外,商代有些兵器是以銅和玉兩種材料制作的,如玉援、銅內戈。這類器物,有人稱之為「金鑲玉」。
錯金銀,古稱金錯、金銀錯,「錯」是指錯石。錯金銀的方法是在而是采用了鎳鋁青銅合金器表面預刻的凹槽內,嵌入金或銀的絲、片,再用錯石加以磨合,使之嚴絲合縫。金銀錯增強了器物的豪華感,受到貴族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