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北山佛灣,首先看到一尊高大的天神立于龕內,這就是毗沙門天王像,身高2.5米,頭戴高方冠,全身披掛金剛甲胄,胸懸虎頭護心鏡,腰掛牛角彎刀,腳蹬戰靴,足下踏著三只夜叉鬼,只可惜舉著的兩手均已殘缺。此龕的造像為晚唐作品,是韋君靖在北山營建永昌寨時首先開鑿的龕窟。北山佛灣第10號釋迦牟尼龕開鑿于唐末。釋迦牟尼結跏趺坐在如意輪蓮座上,頭上螺髻隆起,面容豐滿慈祥,左手垂膝右手輕舉,似在宣講佛法,身后現桃形火焰光,頂垂蓮花寶蓋。
左右各有一天仙飛來。佛祖的左右側,分別立著他的兩位弟子:迦葉和阿難。在龕左右兩壁,刻有觀音、大勢至菩薩及四天王、四力士及十方佛等像。全龕造像展現唐代石刻的風采。北山佛灣第133號龕的主像是摩利支天。這尊威武的女神像,頂上有座三層寶塔,塔中現毗盧遮那佛。摩利支天的兩側有八大金剛像,皆作武士裝束。這龕造像為研究古代兵器的人最感興趣,里邊十八般兵器樣樣俱有,而女神腳下的戰車又更是中國的特色。
北山佛灣第136號轉輪經藏窟,是北山石刻中規模最大亦最為精美的一窟。轉輪經藏窟是一個平頂長方形大窟。窟內現存的造像記表明,這個洞窟開鑿于南宋紹興十二至十六年,雕刻工匠為「潁川胥安」。據分析,潁川即如今的河南禹縣。窟室中間屹立著一座八面形的轉輪經藏,八根圓雕石柱刻有翻騰的巨龍守護著天神,以示八部天龍護法。
《維摩詰經變相》為大足石刻中唯一的摩崖陰刻圖像,是根據佛教經典《維摩詰經》而作。原圖作者為五代著名畫家石恪,繪于昌州惠因寺藏經殿后壁,宋紹興四年由李大郎臨摹,羅復明轉刻于北山。經數百年風雨侵蝕,畫面大部分已模糊不清。留存的畫面,表現的是維摩詰與文殊菩薩辯論佛法的內容。在北山佛灣第155窟內,一只巨大孔雀雙腳直立在正中,展翅開屏。孔雀背負的蓮座上,端坐一尊明王像,頭戴精美花冠,胸首碼滿珠寶,飄帶披肩繞臂,上舉兩手托經書和如意,下垂兩手執寶扇和孔雀翎,神情莊重,雕刻細膩,與座下明快粗獷的孔雀形成鮮明對比。
這尊明王像,因駕孔雀而得名「孔雀明王」。北山佛灣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龕,構圖豐富多彩,雕刻精美細致,是大足唐代石刻中的精品。整龕分為好幾層,最上層為西方極樂盛景,中間為阿彌陀佛、觀音和大勢至菩薩等「西方三圣」像,其下是「三品九生」的眾生圖像,底部又以連環畫浮雕刻十一幅「未生怨故事」,兩側門楣則刻著「十六觀法」的內容。
全龕造像場景浩大,各式人物像多達五百余尊,在中國石窟同類題材造像中首屈一指,不僅表現了大足工匠的高超雕刻技藝,同時為研究唐代建筑、服飾、樂器、舞蹈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形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