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嘉德拍賣會上,明代著名畫家仇英的水墨《赤壁圖》以7952萬元成交價創下傳統水墨的拍賣紀錄。此消息一出,收藏界一片嘩然,因為最近2年傳統水墨市場持續低迷,這次的紀錄很有可能預示著在2008年,傳統水墨價格有望反彈。而就在傳統水墨苦盼“春天”的時候,在剛剛結束的第三屆成都雙年展上,一種新鮮的藝術表現手法“當代水墨”,以其奇特的主題,絢麗的色調,類似油畫的效果引起了廣泛關注。
雙年展之后,當代水墨的展覽逐漸在成都熱起來。上周,K畫廊舉行的“不是東西”當代水墨展第一回已經結束,不過由于觀眾、買家反響特別好,該畫廊打算再舉行第二回、第三回展,展覽將持續半年之久。當代水墨吸引眼球的同時,在商業上也取得巨大成功,雙年展新人特展的當代水墨作品幾乎被買空,成交總額高達120萬元;“不是東西”水墨展上的作品在參展之前就被畫廊訂購一空。
水墨穿上“當代”外衣之后,變成了市場的寵兒。當代水墨:當代水墨的本意是當代畫家創作的水墨作品,包括傳統水墨,也包括帶有試驗性質的水墨作品。不過現在大家常說的當代水墨,其實就是指用水墨畫的材質,創作出描繪當代人生活的作品。這種當代水墨往往帶有試驗性,構圖、用色上更偏重于油畫效果。
而由于加入了很多抽象的元素,這種水墨出現之后一度被定位水墨畫的異類。□當代水墨一邊罵一邊搶購近年,當代藝術在國內慢慢“熱”起來,除了看稀奇之外,當代藝術反映現代人當下生活的創作主題,也為它贏得了不少關注。傳統水墨表現形式加入當代元素后,也再次吸引了大眾的眼球,但爭議卻從未斷過。題材不是花鳥魚蟲從上月12日開展的“不是東西”水墨展的作品來看,當代水墨和大家思維定勢中的傳統水墨有很大的差別,雖然同樣是在宣紙上創作,但呈現出來的東西卻截然不同。
沒有了巍峨的山水,沒有了細致的花鳥,沒有馬也沒有蝦,取而代之的是拖拉機、電腦、籃球、拆遷等天天充斥在都市人眼前的人物和事件。題材的變化注定引來表現手法的變化,當代水墨能夠瞬間抓住人的眼球,就是其在用色的夸張和構圖的抽象。在“不是東西”展覽的現場,觀眾爭相與這些視覺沖擊力極強的作品合影,問起原因很簡單:“好看!
夠炫!”新人作品高價成交其實當代水墨在內地已發展了10多年,只是近來才引起關注,這種關注的眼光不但來自普通觀眾也來自畫商。從剛剛結束的雙年展的情況來看,第一次亮相的幾十幅當代水墨作品每幅都以3萬元左右的價格成交。四川美術學院8名參加新人特展的學生作品也全部被買走。據雙年展策展人馮斌透露,本屆展覽當代水墨作品共賣出了120多萬元。不少買家還追逐新人,要么訂貨、要么簽約,當代水墨市場前景一片大好。
正在進行的“不是東西”當代藝術展策展人管郁達同樣對當代水墨的市場前景充滿信心。“收藏當代水墨要比其他的一些藝術收藏劃算得多。目前,藝術品市場越來越多元化,但真正穩定的卻很少,油畫市場價格已經偏高了,而當代水墨畫目前則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在這個成長期里,它的升值空間很大。”標上“當代”就值錢?雖然事實證明水墨和當代藝術的概念結合在一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但有人覺得水墨這樣搞,已經不像水墨,這種丟棄傳統的水墨畫,不可能長期存在。對此,策展人管郁達覺得,不應該硬給水墨畫貼上“當代”的標簽,消除“當代”這一概念,水墨畫可能會走得更好。
“討論一直是困擾大家的一個難點和死結,10年前,當實驗水墨開始發展的時候,我和幾位朋友就曾討論過所謂水墨的‘當代性’問題,這是一直以來困擾大家的一個難點和死結,最后我們得出的結論是‘當代’只是一個標簽。”管郁達認為,無論是水墨還是油畫、雕塑,還有一些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其實都只是媒介與工具,無所謂“東方”與“西方”、也無所謂“傳統”與“現代”。
“現在大家所看見的這種水墨是一直存在的。人們給他們戴上“當代”的帽子,只不過是所處的位置不同,或者只是為了區別于其他類型的水墨,當代水墨市場好歸根結底是畫本身好,并不是“當代”這個標簽有多值錢。□市場選擇當代水墨贏在操作模式成都K畫廊老總楊凱,3年前主要從事的還是傳統水墨的經營,接觸當代藝術之后決定轉行介入,最近k畫廊又舉辦了“不是東西”當代水墨展。
楊凱很明確地告訴記者,自己之前從事傳統水墨很多年,轉行除了慢慢偏愛當代藝術之外,對于一個畫廊的經營者來說,行業的規范和動向也是他非常看重的。“要說喜歡,我估計喜歡傳統水墨的人還是占很大比重,這是我們的傳統,就像歐洲人從小看油畫差不多。但是對于我們經營者來說,傳統水墨市場出現的混亂加快了我轉型的速度。
”楊凱認為,當代水墨本身屬于當代藝術范疇內,市場操作和油畫非常相近。“油畫來自國外,經營的模式也從國外傳入,所以有很專業成熟的一個流程,有了這種規范的操作模式,才有升值的可能性。”□傳統水墨賣畫的都在轉行當代水墨市場巨大,那傳統水墨市場情況又到底如何呢?記者近日的調查情況顯示,傳統水墨市場日趨冷清。在送仙橋古玩市場,為了保證盈利,很多傳統水墨畫廊也同時經營古玩。
據業界人士分析,傳統水墨之所以在川遇冷,主要是由于不規范的市場和層出不窮的贗品所致。每平方尺難超萬元送仙橋古玩市場是成都傳統水墨比較集中的市場,也曾經一度火爆過,不過近幾年,水墨畫市場遭遇寒流。據記者了解,2003年之前,送仙橋古玩市場六成的商鋪都主要經營傳統水墨,不過在2006年之后,不少主營傳統水墨的商鋪不得已加入了古玩的經營。
在朋友的幫助下,記者找到了四川東方書畫藝術研究會會長李方中辦的東方畫廊,已經經營了10多年傳統水墨的李方中對市場再了解不過。“在2003年,傳統水墨升值非常快,不管是收藏家還是普通買家都非常多。”據他介紹,當時在送仙橋的大型畫廊月成交額能達上百萬元。“市場好的時候,很多藏家每個月都到畫廊來收畫,不過最近兩年,幾個月才會有藏家來收少量的畫。
而目前,四川的傳統水墨市場基本上很少流通徐悲鴻、齊白石等名家的作品,多數是川內畫家的作品,以梁時民、吳緒金、劉樸、錢來忠等畫家為主。他們的作品很少有超過每平方尺10000元的,價位在全國來說偏低。所以,近來四川傳統水墨無法形成氣候,在聲勢浩大的油畫面前,自然就被人忽略了”。
《赤壁圖》帶動漲勢導致傳統水墨市場萎靡的原因有很多,有畫家自己的,也有整個市場大環境的。“傳統水墨市場一直都存在一個問題,我們并沒有像油畫那樣的專職經紀人,基本上都是畫家自己把畫拿到畫廊授權出售。這樣就出現了畫家的同一批畫,在不同的畫廊開出不同價位的事情。導致了畫家自降身價的尷尬局面。”而一些畫家求數量不求質量也是傳統水墨升值空間萎縮的一個原因。
前幾年流行筆會,每次筆會就會產生大量作品,這些作品過多流向市場之后,直接導致該畫家作品市場價下降,畢竟“物以稀為貴”。此外,贗品也是毀壞市場的重要原因,盡管有關部門已多次嚴厲打擊過了,但是贗品依然充斥整個傳統水墨市場。不過,雖然問題多多,但李方中認為傳統水墨的市場還是可能迎來好的前景。按慣例,傳統水墨的市場前景如何,拍賣會上的成績就是風向標。中國嘉德2007年秋季拍賣會中國古代書畫專場11月6日正式開拍。中國明代著名畫家仇英的一幅《赤壁圖》成交價為7952萬元,創造了傳統水墨拍賣的世界紀錄,而本場拍賣的總成交價更高達1.9億元。
傳統水墨拍賣有這樣一個好成績,李方中分析第二年整個市場的價位都能夠漲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