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著柔潤的陽光在羅馬的街道中穿行,東張西望,那份悠閑,本身就很愜意了。傅雷曾說:“羅馬是貝爾尼尼的羅馬”,因為羅馬到處都會見到他的作品。果然,去萬神殿的時候,路邊四河噴泉廣場,就有貝爾尼尼的一組雕塑。在一個方尖碑紀念柱的四周有四個男性裸體人物,人物躺臥的石頭下噴出水流形成四個小瀑布。每一個雕像代表一條河流,美洲、歐洲、非洲、亞洲各一條,謂之四河噴泉。貝爾尼尼的這組雕塑,比在波給塞看到的那些室內雕塑在巴洛克風格上表現得更為突出和濃烈。
人物動作異常夸張,連身上的飾物也十分張揚。也許作者是想讓他的作品更切入市民的生活,對人們的精神有一種直接的打動和接觸。它并不驚心動魄,但整體呈現著一種和平正大、高明峻偉的氣概。一進萬神殿,從上方泄下的奇異的光線,首先將大家的目光引向天頂。
原來,在這個大殿的穹頂部開了一個露天圓口,直徑有9米。陽光直接照射在殿內,一個大大的圓亮的光斑在殿內緩緩移動,自然就有一種神秘,好似西方諸神都在窺視著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人們。這座建筑物是在公元前為紀念奧古斯都大帝而建、公元120年之后又重建的。形成了現在這個樣子,至今已經快兩千年了,真是建筑方面的活化石。它如此華麗和完整,讓我瞠目結舌。
大殿高、寬都是43.3米,大穹頂比圣彼得大教堂的還大。它的四周是一些藝術家和幾個意大利王室的陵墓。重要的是,這里埋葬著拉斐爾。拉斐爾的墓前沒有人守靈,而前來瞻仰的人倒比有守陵的王家陵墓多得多。萬神殿是當時貴族專用的墓地,當時教皇是根據拉斐爾生前的要求也是根據他的成就將他的靈柩葬在此處的。
當時教會為他舉行了盛大的葬禮。我們在拉斐爾墓前默默地祈禱。實在說,文藝復興三杰中,我最喜歡和崇拜的是米開朗琪羅。然而,拉斐爾所創造的平和、恬靜、柔媚、神圣和田園式的風格是文藝復興由神到人的最好體現,不能不讓人敬重。拉斐爾少年即離開故鄉到佛羅倫薩等地求學。1509年,他接受了教皇的邀請,為其裝飾住處。從此便從一個“無名之輩”紅極羅馬,年紀不大卻也弟子、助手成群了。他與宗教界的頭面人物頻繁來往。
在藝術家中,拉斐爾可以說是當時享受“政治待遇”最高的一位。后來,他繼布拉曼特之后,成為正在重新擴建的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繪畫總監,這在當時是藝術家擔任的最為重要和光彩的職務。在羅馬畫壇,拉斐爾成為了領袖式的人物。由于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的巨大成就,藝術家的社會地位也隨之提高。拉斐爾獲得的成功,有他的天資俊邁,有他的超卓技藝,有他精勤不懈的敬業精神。除此之外,他在政治上和人際關系上的“功夫”是不是也“成就”了他呢?也許是。拉斐爾豪放傲世,榮華富貴,可謂粲然一時。
雖然他有一個資助者為他選定的未婚妻,但他熱衷并獻身于藝術,終未成婚。他的傳記中說他曾深愛一個叫福爾納里娜的女子,為她畫過不少像,臨終前一直陪伴著他。拉斐爾壽命不長,在他的37歲生日那天辭世。如果他長壽,結果又會怎么樣呢?
當然,歷史從來不是按照“如果”發展的。現實是我們站在了這位青年畫家的墓前,虔誠地紀念這位為人類作出過重大貢獻的藝術家。對于我們來說,萬神殿里的陽光不是別的,是拉斐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