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年畫家王萬成的筆下,總是縈繞著一股酥油奶茶的芳香,一種厚重如山的生命意象。看看那一張張飽經滄桑留著太陽顏色的面孔;看看那一件件櫛風沐雨,犁出道道刻痕的皮襖;看看旗幡飄揚處,那一雙雙虔誠而執著的眼睛,看看晨煙暮靄中,那一座座肅穆而神秘的寺廟,你就不難體會這位青年畫家心中涌動的"藏區情結"。特殊的環境孕育了特殊的美。在那個遙遠而神奇的地方,令人驚嘆的生命力和古樸無華的人文特征激發了王萬成縱情筆墨的沖動,喚起了王萬成審視生活的新感覺。
10年間,王萬成背起畫架六赴藏區,將一個青年畫家獨特的藝術觸角伸進了這個飽經滄桑但生生不息的民族脈絡中,并從中吸取大量的藝術養分。在這里,有陌生卻熱情的藏民邀他進帳房度過寒冷的夜晚,并宰殺羊羔待之如上賓;在這里,有素不相識的藏族青年自愿為他當向導,帶著不懂藏語的他走家串戶去寫生…隨著經歷的增多,王萬成愈發體會到這塊土地賦予人們的頑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真、善、美的人格魅力。于是,在王萬成的筆下,便有一個個不屈無畏的身影,他們面帶略顯冷漠的神情,或傲然獨立,進而構筑成一座座活著的雕塑。
就在這沉重的靜默中,一股原始的力量油然而生。王萬成習慣用大幅畫面來表現藏民族的博大和力量,用干澀凝重的手法、黯淡樸素的色調,來表現其古老和神秘。作品或以夸張、抽象的形式,將藏區濃濃的宗教特色幻化成一種圖騰的意象,或者以一種真實的筆調,再現一個民族苦難卻不可戰勝的精神內涵。正是源于一個畫家對人性美的深刻揭示和創作技法的推陳出新,王萬成的藏區風情畫在西部畫壇贏得了一席之地。近年來,他的作品《金秋》、《雪野》、《秋韻》、《孫過庭像》、《藏區風情》、《梵音》、《童心》、《春趣》、《蝦》、《大山的脊梁》等在省市及全國大獎賽入選并獲獎,其中《春趣》在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70周年畫展中獲一等獎;
《童心》在內蒙古舉辦的國際書畫大展中獲優秀獎。去年底,《大山的脊梁》獲甘肅省第二屆美術新人新作展一等獎。今年,《雪域豐碑》又獲首屆甘肅省工筆畫展二等獎。最近,《阿里的懷念》又選送北京參加第九屆全國美展。王萬成1964年生于蘭州,1987年畢業于西北師大美術系,現為蘭練三中工會主席,一級美術教師,中國美協甘肅分會會員,其舅父范有信對王萬成在成長中的潛在影響和感召力至今仍使他受益匪淺。
王萬成說:"舅父雖已故去,但他對藝術孜孜以求的精神,對他人誠懇以待的作風,將永使我牢記,畫品如人品、作畫先做人的道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王萬成這位已在畫壇上嶄露頭角的青年畫家,每當聽到《青藏高原》的旋律響起時,依然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他仿佛聽到了一聲聲"遠古的呼喚"。只要有機會,王萬成依然會對自己說:到藏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