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一吟——黃苗子藝術展”2008年9月13日至9月25日在798藝術區橋藝術空間展出。此次展覽由北京百雅軒文化藝術機構主辦,由橋藝術空間和中國嘉德協辦。展出黃苗子先生的多種形式的藝術精品四十二件,較完整地展示了黃苗子的書畫藝術成就,展現了他80年的藝術探索和追求。黃苗子先生是著名藝術家、美術史家、美術評論家。1913年生于中國廣東中山,即將迎來96歲生日,是目前屈指可數的高齡藝術家之一。
黃苗子藝術涉獵廣泛,對書法、水墨、漫畫、藝術理論,以及詩歌散文均有精深的研究和創作,并且成果豐碩,亦使他成為藝術界少有的全才。他的書畫作品曾在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以及我國臺灣、香港和內地展出,作品被倫敦大英博物館、德國科隆東方美術博物館等收藏。
《風雨一吟——黃苗子藝術展》是黃苗子先生從藝80年來第一次以個人名義舉辦的藝術個展。之前,苗子老每有展覽,則與夫人郁風女士聯袂,數十年來從不單出。96歲的大藝術家第一次舉辦藝術個展成為一件新奇的事件。黃苗子先生非常重視此次展覽,并希望拿出最新的作品給老朋友看看。
幾幅最新的作品如《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菩提無樹》、《戉箙卣銘文》、《帶雨云埋一半山》等均別出新意。尤其是書法作品《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將古代金文文字與繪畫藝術結合,突出“文字起源來自視覺的顯現”的特定文化效果,紙本之中既有金文字的形象畫,又有書法對金文字的書法釋意,使人忍不住聯想到苗子先生早期的漫畫作品與書法的結合性,此作品中鈐印的使用也很有講究,字畫之間印章的紅色與金文字的紅色共同構成了交叉性構圖類型中的“右延伸效果”構圖,這種構圖對字畫中“砍頭的刀叉”起到了更突出的空間提取作用。
另外,無論是繪畫語言,還是書法字跡之中,都體現了苗子先生一種樂觀向上,堅強不屈的文化精神,這既有其一貫的人格,又有其人生的信念。書法作品《菩提無樹》中,苗子先生以籀篆的形式拖墨而書,展示出書法藝術中其獨特的“書中有畫”的特色,選擇材質相對粗獷的紙張進行書法創作,使書法畫中每一筆之中都見飛白,創造出書法中的“肌理感”,將墨色提出于紙本的空間之中,創造出書法的立體視覺效果。
書法作品《戉箙卣銘文》的創作更是將其書法的特色表現的淋漓盡致,“書中留畫,畫中露字”的特色創作手法將中國古文化文字戉箙卣銘文通過書畫之間略變得方式運用在紙本之中,使紙面呈現出“一個人游走于兩只四腳動物之間”的感官視覺效果,字畫中靈活運用紅色的太陽和灰色三角背景以及書法的留白部分,在三色之間使得“字”和“畫”的層次感得到進一步的伸張,視覺效果更為明顯。本次展覽中的多數作品為苗子先生將中國文化符號與藝術視覺相結合的佳品。
本次展覽的展品總共四十二件,數量繁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除了書法和彩墨作品,還包括版畫、壁毯、竹刻等。與今年春季中國嘉德拍賣所推出的黃苗子先生的作品相比較,許多都是未曾見過“世面”的精品。黃苗子先生曾經說過“生活雖然很重要,但是沒有什么比藝術的愛好更重要的,愛情也不例外。”正是因為將藝術看作生命,他才能在興趣廣泛的同時,對藝術領域的書畫進行不斷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在書法與觀者的抒情達意之間,盡顯字與字之間“氣韻生動”的繪畫之美。黃苗子先生的多幅作品用一種類似繪畫而又非繪畫的個性之美對古老中國的金文進行了藝術語言的詮釋。
八十年來藝術追求和探索,使苗子先生這獨有風貌、自成一體的“苗子體”書法,成為藝術界長期研究的課題。黃苗子先生獨具特色的書畫作品是本次展覽的重點之一:書法用筆,抽象而有力,橫豎之中有“如柱般”的堅挺,撇捺之間有“如虹般”的蜿蜒,在抽象幾何的筆畫中加入中國古老文化的神秘和崇拜,字中透著畫的視覺性,畫中彰顯中國文化的魅力,引領觀者進入“藝術、文化、生活”三者相結合的視覺空間,以求得思想上的共鳴。黃苗子先生的書畫作品已經廣泛得到了藝術界和藝術市場的重視。
黃苗子、郁風夫婦是聞名藝壇的“神仙眷侶”,在今年4月份的中國嘉德2008年春季拍賣會上,兩位老人的“迴風宧書畫存珍”部分藏品亮相,拍出2355萬元;日前在嘉德四季拍賣會上,苗子、郁風二老多年來的個人218件書畫作品上拍,成交率達100%。已經故去的著名藝術家熊秉明高度評價黃苗子的書法藝術。他說,“苗子先生用篆籀,寫的只是一首隨口拈來的絕句小詩。
縱橫揮掃的淋漓痛快和現代點潑派、行動派所追求的肢體騰舞是一致的。西方造型藝術史上從未有過這一種企圖,在中國卻有一個悠長的傳統。寫文字而有畫符號的神秘,畫符號而有安排圖案的美妙,安排圖案而終含涉生命的沉吟與飛揚。我們沐浴在五千年歷史長流中,也戰栗在二十世紀之末煙塵的前沿。”吳冠中先生亦曾撰文評價黃苗子的書法“對苗子,我先是拜讀其文章,從中取得藝術方面的教益,后來才看到他的字,一見傾心,十分喜愛,突出感受是構圖美、虛實美、節奏美,總之,是造型美。
”本次展覽特中,五根由黃苗子先生書寫,由他的學生、雕塑家王亞雄雕刻的“古木”將亮相798藝術區。五根古木分別書寫“神木”,“木輪囷,三千年,經風雨,見世面”,其中“木輪囷,三千年,經風雨,見世面”命名為“風雨柱”,豎立在戶外,直面觀眾。黃苗子先生的一生,跌宕起伏,歷經風雨。蘇東坡有詩詠“我子乃散才,有如木輪囷”,此“木輪囷”恰如黃苗子的人生寫照。
他將自己的學養和人生觀溶入藝術的創造和視覺體驗之中。風雨柱上寫風雨,風雨一生歌風雨正是此次展覽的主題。798本身是個十分活躍的藝術社區,是這個時代藝術活力的象征。9月13日,又一中秋月圓時,歷經滄桑,寫滿風雨的“風雨神木”更促使我們對黃苗子藝術人生的認識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