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丹青筆下,馮良鴻是“又高又帥,聰明憨厚”“有著可愛性格”的小弟,在另一位摯友馬可魯的口中,馮良鴻干脆就是一個選錯了職業的人,“他不應該作畫家,他應該當明星。”出現在我們眼前的馮良鴻,盡管眼角已經流露出些許歲月的痕跡,但他那眼眸中分明還閃爍著一種童稚——既是男人的,又是男孩的。馮良鴻自己也津津樂道,幾年前還在美國的時候,有一次去小店買酒,被大胡子“老頭”店主義正詞嚴地要求出示身份證件,馮良鴻歡天喜地地掏出證件,這下大胡子“老頭”店主傻眼了,比他還大好幾歲呢。在美國紐約生活了15年的馮良鴻,對這座城市的情結跟他的家鄉上海相似,紐約有一面靠海,城市里也有河流穿過,上海有黃浦江。
所以從地理特點上他們有類似的地方,上海外灘的一些街景跟紐約的曼哈頓也有點像,甚至馬路邊上的消防籠頭、下水道都一樣。后來馮良鴻總結出,那是因為上海是一個殖民城市,留下了不少英國人的痕跡,紐約最早也是英國人建的,所以看起來似曾相識也不奇怪。剛到紐約的時候,馮良鴻和大部分中國畫家一樣,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當年早于馮良鴻來到紐約的陳丹青、馬可魯都曾在街頭靠給人畫像解決生活來源問題。馮良鴻一到紐約也加入了這個陣營。回想自己當初街頭畫像的那段歲月,馮良鴻感觸最深的是,那段經歷讓他“看到了紐約”,“我看到紐約每個時期的景色、景觀,早上中午晚上都什么樣。
24小時我都見過。”有時候他拖著疲憊的身軀坐地鐵回家,一出地鐵,天已蒙蒙亮了,馮良鴻用他畫家的視角來形容他所看到的黎明景象:一開始天空是深藍的,漸漸變成灰藍色,然后一點點變紅,“嚓”地就亮了,紐約的光線很好,陽光是透明的,這個過程很短,整個城市就像一幅超現實主義繪畫。馮良鴻還清晰地記得自己第一次給人畫像的時候很緊張,覺得自己畫得不怎么好,可西方人就是跟中國人有很大不同,中國人都喜歡強調:把我畫得漂亮一點喔!還會很緊張,生怕你給他畫出他們不能接受的樣子。
而西方人則有些漫畫情結,他們喜歡那種怪怪的、有特點的畫像。那一段經常與三教九流不同人種、人士打交道的經歷,練就了馮良鴻從一個人的外表或口音就能輕易分辨出這個人是從哪個國家或地區來的。最早馮良鴻在紐約布魯克林租住的房子是當地最有名的藝術家聚集地,當年李安拍電影《喜宴》的時候,還來過他們樓里取外景。
周圍的鄰居都是畫家。紐約的畫家都是半日制的。一半時間工作,一半時間畫畫。在美國,喜歡純美術的人都知道,在進入美術學院之前就要做好準備,出來是沒有工作的。所以很多中國畫家來美國之后都忍受不了這個行當的清苦,改行了,而讓馮良鴻堅持下來的理由則很單純:從一開始,第一個愛好就是畫畫,這么多年,沒有變過。
中學時代的馮良鴻就結交下了一批喜歡畫畫的朋友,大家一起畫畫,互相切磋,有時候也會找一些年齡大一點,繪畫經驗豐富一點的人給看看。馮良鴻說,繪畫不一定需要怎樣的名師來指導,但一定要有環境,老師也是環境之一。如果說在上海工藝美校的經歷,是為馮良鴻打開了通往藝術殿堂的一扇大門,后來考入北京中央工藝美院,才讓他真正開始領略到藝術世界的旖旎神奇。
最早馮良鴻喜歡野獸派和印象派的繪畫,考到北京后的四年看了很多國外的畫展,眼界大開,喜歡上了波普和抽象表現主義。后來到美國才開始對中國傳統的繪畫感興趣。馮良鴻承認中國畫家到了美國才會更意識到自己的文化身份,但同時他也強調,西方人眼中的東方主義和中國人認為的東方主義其實是兩個概念。所以沒必要去迎合也迎合不了,在繪畫中真實是最重要的。馮良鴻說,從美術史的角度來看,西方繪畫是講究邏輯性的,而中國的繪畫講究的是天人合一的一個總體,馮良鴻認為,中國的繪畫風格,更符合繪畫藝術未來的發展趨勢。
現在中國古典的繪畫元素符號在西方已經深入人心了。他們圖書館、書店到處都能找到中國畫。馮良鴻的抽象畫看起來比較清麗脫俗,他說自己所有內心的起伏都在畫里,想表達的東西也都在畫里。畫抽象畫需要某種經驗,然后打破這種經驗,脫開具體的形象也能成為一個耐人尋味的東西,這個時候就開始進入一個抽象的層面。
馮良鴻至今還記得第一次畫一幅抽象畫所帶來的喜悅,也讓他在繪畫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最大樂趣。關于對抽象繪畫的理解,馮良鴻這樣舉例說明,就像你跑到山上看到一塊石頭很漂亮,你可以用它代替雕塑放在院子里或家里,其實它就已經完成了一個雕塑的功能。它是自然的本來的東西,如果你沒發現它,它就只是一塊石頭而已,當你發現它,其實就已經和它合二為一了。發現本身是一個功勞,發現是人創造出來的,這塊石頭的美感也是人創造出來的。
你有這個能力去欣賞它,它才能有這個價值。“我的繪畫創作不是去找這樣一塊石頭,我是畫這樣一塊石頭,這個概念是一樣的。”馮良鴻說。同樣,馮良鴻認為自己去欣賞別人的繪畫時,也會有對待“一塊石頭”的態度。他在國外看博物館的時候,通常走得很快,“當我‘啪’地一下在某張畫前停下來的時候,這幅畫就可能跟我有關系,我肯定是喜歡它。它某個地方打動了我,跟我產生了共鳴。就像發現‘石頭’的驚喜一樣。”反倒是去參觀名畫《蒙娜麗莎》的經歷讓他感到有些遺憾,早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馮良鴻在電視報道上看到一個中國訪問團在法國博物館參觀《蒙娜麗莎》,非常羨慕,等到1997年自己真的到現場去看這張畫時,感覺根本看不清楚,前面圍著三層人,還拉出一個隔離帶,畫上還罩著鏡框,只能看到灰不溜秋的一幅畫。
如今回到北京生活的馮良鴻自認對生活水平的要求很低,只要能畫自己喜歡的畫,有欣賞自己的畫,有人收藏,就很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