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中塵封了良久的孔子、孟子、孫武和關羽,顯然不會想到,千年以后,他們的尊容會受到萬般關注,而且還將擁有統一的標準像。據了解,繼孔子標準像公布后,一些地方開始“如法炮制”,為歷史文化名人“統一長相”,有關“兵圣”孫武、“亞圣”孟子、三國關羽等標準像的報道不絕于耳。
幾千年后孔子突然有了“身份證照”。中國孔子基金會前不久在山東曲阜對外公布了孔子標準像,引來各方關注。隨后,又有媒體報道稱,山西解州關帝廟文物保管所有關負責人表示,有意為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關羽制作標準像。同時,山東惠民縣為“兵圣”孫武標準像揭幕,還有一些地區也表達了為“亞圣”孟子造標準像的愿望。
一時間,為古人造標準像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長張樹驊認為,“發布孔子標準像的主要目的在于能讓全世界對孔子有一個比較一致的印象,進而有利于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這種說法卻遭到了廣泛質疑:誰也沒有見過孔子,何來標準?儒學研究者王殿卿說,我們已經有經過歷史檢驗、被世人普遍認同的吳道子所繪的孔子行教像,為什么還要再創造一個標準像去讓全世界公認呢?
這個作品真能經得起歷史檢驗嗎?孔子像的主創人員、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胡希佳解釋說,這個標準像是以唐代吳道子所繪的孔子行教像為基礎,在廣泛征集繪畫、雕塑作品和征求儒學專家、歷史學家、雕塑繪畫藝術家及孔氏后裔等人士的意見基礎上,最終設計而成的,力求形神統一。但是,人們仍然會問,誰能說只有曲阜孔廟大成殿里的孔子像或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廟里相傳由子貢所刻的孔子像是標準的?即使是最初吳道子在石碑上刻孔子像的時候,距離孔子的生活年代也已經有1000多年了。
有專家認為,標準像是以“強制”的方式占領人們對孔子外貌的想象空間。如果有人想拿標準像作專利,那就更不合適了。上海一位學者認為,一些部門熱衷制造“圣像”,恐怕最后是以“標準化”來換取金錢。大規模的商業活動是熱衷于搞標準化的,因為只有標準化的產品才可能最大程度地發揮“量產”優勢,通過建立“標準”,經濟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成為可控的。
許多人也表達了同樣的憂慮,認為替古人制定標準的衣冠和相貌,其真實的目的可能就是商業利益。孔子標準像出來后,孔子基金會發布標準像享有版權。為回應此舉為商業行為與商業炒作的質疑,中國孔子基金會副秘書長王大千說,享有版權并不等于就一定要收取版權費,對于公益性的活動,如社區、大學等要塑孔子標準像,基金會最多只是監制,肯定不會收取費用,而對于想將標準像用于商業用途的單位,基金會將適當收取一定版權費用,但這部分收入將會納入基金會基金中,最終仍用于公益性事業。
這一回答并不讓人全然信服。儒學學者蔣慶說,即使在中國古代,孔子像也是多元的、開放的,比如說有文人式的,有帝王式的等等。每個人對孔子的理解不一樣,所以也就有了多種多樣的孔子像,這很正常,現在要用一個標準像來統一大家的認識,這是古代都不會有的事情,現代社會就更沒有必要了。現在我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保護好傳統文化,傳承、弘揚先賢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山東師范大學一位教授認為,現階段我國提倡創新,深入挖掘開發傳統文化資源,發布標準像的做法雖能擴大影響,但做法過于簡單,人們對其關注也只能是一時的。這位教授擔心,類似標準一旦盛行,可能會使文化活力衰退,因為任何標準的推行,或多或少地都含有強制的成分。他認為,2000多年前的孔子文化魅力之所以經久不衰,正是得益于其文化底蘊的多元底色而非所謂的標準。
而根植于民間傳說的關羽,其神像也是形態各異。正如“1000個觀眾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一樣,很多東西都是見仁見智的。本身承載著歷史遺存的文化偶像,一旦被標準化后,還能保留多少生動的文化信息,令人擔心。作家陳四益也認為,出于對孔子的崇敬,歷代藝術家已經從各自的理解,創造出了不同的孔子的藝術形象。今后還將會有藝術家因孔子產生藝術創作的沖動,就像對孔子的學說也還會有各種詮釋和評論一樣。
但要想利用某種強制性手段來“制定”所謂“標準像”,即便對以孔子為題材的藝術創作也是一種可怕的扼殺。總之,作為一份歷史遺產,孔子不朽;若要造神,對于孔子和造神者,大概都未必會是幸事。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則認為,孔子“標準像”的出現,即便“文化搭了臺”,“商業唱個戲”倒也無妨,對推廣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會有其積極意義存在。
對此,沒必要一味批評。但是,在對待“孔子”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上,文化“搭個臺”,商業“唱戲唱過頭”,絕對是值得警惕的趨勢。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傳統文化,還是應該腳踏實地,不能嘩眾取寵走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