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同樣的作品,到岸價格只有現在的1/3,卻無人問津★如今,一些內地收藏家開始前往倫敦、紐約等地,購買藝術品“西方藝術大師精品展”參展作品——瑪麗·卡薩特畫作《母親懷中的裸嬰》5月6日,2007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在北京國貿展廳閉幕。
![女人雕塑-景區銅雕躺著思考的女人雕塑 女人雕塑-景區銅雕躺著思考的女人雕塑](/uploads/22041617/170529_58578.jpg)
來自20個國家及地區的118家畫廊展出了5000余件藝術作品,展品總價值高達10-15億人民幣,畢加索、安迪·沃霍、莫迪里阿尼等西方大師和趙無極等華裔藝術家的作品,擺在了中國觀眾和收藏家的面前。其實,對我國收藏家來說,類似展覽已經算不上新鮮。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藝術品市場的日漸火爆,一些國外藝術品開始悄然落戶中國。
![思考的卡通青蛙銅雕-卡通青蛙銅雕 思考的青蛙銅雕 思考的卡通青蛙銅雕-卡通青蛙銅雕 思考的青蛙銅雕](/uploads/product/20210814144827_47919.jpg)
有專家將其稱為,“中國人繼盛唐之后,再一次擁有了大量收藏國外藝術品的可能”。在北京舉行的“進入中國——西方藝術大師精品展”上,畢加索、米羅、雷諾阿、夏加爾等13位大師的19幅作品被留下,總成交額近400萬美元,買家幾乎都是國內企業…
![青蛙雕塑-池塘一只在思考的玻璃鋼青蛙雕塑 青蛙雕塑-池塘一只在思考的玻璃鋼青蛙雕塑](/uploads/22041511/115613_87895.jpg)
2005年12月,這樣一條新聞吸引了很多關注藝術品市場的人士。這場國內首次專門針對西方藝術品的展銷,發出了這樣一個信號:出于收藏或投資目的購買國外藝術品的中國收藏家已然出現。2000年,羅丹的雕塑《思想者》以100萬美元的價格被浦東一公司購藏。此后的幾年間,法國當代雕塑家愷撒的作品《大拇指》、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印地安納的雕塑《LOVE》等國外名家力作陸續落戶上海。
![校園漢白玉思考的女孩石雕-校園女孩石雕 漢白玉思考的女孩石雕 校園漢白玉思考的女孩石雕-校園女孩石雕 漢白玉思考的女孩石雕](/uploads/product/20210629145557_18217.jpg)
據介紹,上世紀90年代初,同樣的雕塑到中國口岸的運輸價格只有現在的1/3,卻無人問津。國外藝術名作接二連三地落戶中國,進一步激發了國外畫廊、藝術品交易商對我國藝術市場的濃厚興趣。一些外資畫廊紛紛搶灘中國市場,境外拍賣公司和美術機構開始在中國舉行預展,跨境交易日漸活躍。
![校園思考女孩石雕-校園女孩石雕 思考女孩石雕 校園思考女孩石雕-校園女孩石雕 思考女孩石雕](/uploads/product/20210722113054_78414.jpg)
美術史論家邵大箴認為,外國藝術品進入我國市場適逢其時。他指出,西方藝術品的進入,一方面能滿足社會需要,另一方面,西方藝術品市場規范的操作方式、制度會對我國藝術品市場的規范起到促進作用。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李建群認為,西方藝術品的引進能開闊國民眼界。
同時,美育工作的推進對藝術市場也有很大的幫助,兩者互相推進。不過,也有人認為,國內收藏藝術品的資金總量畢竟有限,與其用來購買昂貴的西方藝術品,還不如將其投入到收藏我國藝術品上,反倒更能有效地提升我國藝術品以及藝術品市場的地位。不管專家們怎么評論,中國已經步入地區性和全球性藝術資源的開發和交易中,內地收藏家開始前往倫敦、紐約購買藝術品,這一現象已經是國際收藏界矚目的新焦點。
甚至有人推斷,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不久的將來,中國收藏家會同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的日本收藏家一樣,把目光投向世界級的藝術瑰寶。20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經濟繁榮,富豪大量涌現,他們在歐美拍賣行一擲千金,僅1990年一年,日本人花在收購世界名畫上的資金就高達33億美元。此種現象被業內人士總結為“企業藝術投資中的日本模式”。然而,好景不長,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日本經濟的不景氣,富商和大企業紛紛以買價的2/3、甚至1/22拋出所購藝術品。
英國《每日電訊報》評論,“泡沫經濟時期日本人收購的世界名畫,其中大部分又重新回到了西方人的手中”。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葛鵬仁認為,我國國民,包括企業家、收藏家在內,在美術知識上普遍欠缺,對于西方藝術品以及市場相關知識的儲備普遍不足,這些障礙,可能會為拍賣市場帶來一種非理智的結果。畫家吳冠中認為:“對于國外藝術品的購買,首先要看作品是否真正具有藝術價值、歷史價值。
如果是一般的藝術品,就不如購買國內好的、獨創性的作品,不能跟在別人的后面撿破爛!”由于歷史原因,中國擁有的國外藝術珍品并不多。1996年,德國收藏家路德維希夫婦捐贈的117件歐美現代藝術品,是中國美術館擁有的第一批重量級的國外藝術品收藏。但整體來看,無論是在國家美術館,還是在民間,收藏的西方藝術品都呈現零散狀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靳之林認為,我國的收藏應該化零為整,這樣藝術品才能顯現其價值。
不過,采訪中專家普遍認為,到目前為止,我國內地還缺乏引進國外藝術品的有利環境和市場機制。主要表現在:首先,我國缺乏相應的保護法規。據介紹,根據美國、日本、歐洲各國的法律,凡是收藏于本國的藝術品,都屬于本國文物,但我國還沒有這方面的法律。有專家指出,這一法規漏洞,已使按國際慣例本應屬于我國的外國藝術品大量流失,也使得目前拍賣市場上價格飆升的趙無極等外籍華人的作品保護成為問題。第二,我國的藝術品關稅較高。
根據中國海關公布的有關資料,藝術品稅率一般為25%。而大多數國家對此采取的是低關稅甚至零關稅的措施,以鼓勵藝術品的引入。這也使得許多藝術品交易商在博覽會上達成意向,然后選擇私下成交,不僅使國家損失了稅收,還破壞了市場秩序。中國美術館研究員徐虹認為,我國應對私人向公立美術館捐贈國外藝術品制定明確的優惠政策。第三,我國自開放文物藝術品市場以來,重點審查出境文物藝術品,對入境文物藝術品則沒有那么多限制,只要入境時在海關進行登記,即可自由出入中國。
因此,一些盜竊來的贓物很容易在一些拍賣行蒙混過關,一般收藏家也難以確認藝術品的來路。有國外媒體稱,國外失竊的藝術品有可能流向亞洲國家。采訪中,專家表示,良好有序的藝術品國際流轉體制是建立世界統一藝術市場的關鍵。
在國際范圍內非法藝術品交易愈演愈烈的今天,不斷完善文物藝術市場的立法和市場體制,并主動承擔起防范責任,謹防國外非法文物藝術品進入中國,對稚嫩的中國文物藝術市場來說,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