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梅麗·諾童在她一鳴驚人的處女作小說《殺手保健》中塑造過一個性格乖戾的大文豪,他在少年時代和表妹相愛,討厭成人生活,于是就控制倆人的睡眠——每天睡一兩個小時;控制飲食——吃粗糙的食物并總保持吃不飽的狀態,來延緩青春期到來。
![貝多芬雕塑-世界名人著名音樂家少年時代的貝多芬雕塑 貝多芬雕塑-世界名人著名音樂家少年時代的貝多芬雕塑](/uploads/22041515/154930_48388.jpg)
然而世界上最殘酷的莫過于自然法則,表妹的大姨媽仍然不可避免地到來,于是他就把她掐死了。他覺得為保衛童年,失去生命也不算什么。現實生活中的人不太可能這么極端,一些年輕人想回避成人世界的責任或無趣,就通過心理暗示,周圍人彼此影響,某些表面形式上的對童年的反嚼,來實現永遠長不大的人生目標。這個5月末,不斷有消息從香港的佳士得拍賣會傳來,幾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分別以千萬為單位售出,他們的標志性作品成了各自銀行發行的鈔票,這市場說起來挺沒意思的,即便你后來畫得再好,但驗鈔機不認沒辦法。
![新時代黨建不銹鋼雕塑-城市街道新時代黨建不銹鋼雕塑 新時代黨建不銹鋼雕塑-城市街道新時代黨建不銹鋼雕塑](/uploads/product/20210421153909_95712.jpg)
上海美術館的副館長張晴從上世紀80年代就浸淫于當代藝術圈,當大量趨于成熟的當代藝術進入商業模式運作后,也讓他這樣的“老”策展人在某種程度感到苦悶:被市場規律選擇的當代藝術,既不新鮮,也缺乏冒險精神。從去年上海雙年展,張晴就開始了他的當代藝術之路的探索,但那次找來的作品讓人覺得怪怪的,比如從五臺山搬來的榫卯結構木雕,精巧倒是精巧,也與眾不同,但這就是當代藝術么?
![城市不銹鋼為人民服務旗幟雕塑-城市不銹鋼進入新時代為人民服務旗幟雕塑 城市不銹鋼為人民服務旗幟雕塑-城市不銹鋼進入新時代為人民服務旗幟雕塑](/uploads/product/20210419153914_10884.jpg)
為什么不叫“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呢?張晴說他自己也是在路上,幾條路同時走,在過去一年多時間里,他考察全國各地藝術家的工作室的同時,特別留意了一下出生于七八十年代的一批剛走出校門或還在求學的有志藝術的青年。直到幾個月前發現,已經有足夠數量和質量的這個年齡段的藝術家,夠開一個專題展了,于是就有了5月底的這個展覽——“果凍時代”。“1985年第一條果凍生產線被引入中國,與1980年前后出生的這一代人共同發育成長。
![女人雕塑-景區玻璃鋼街道擦護顧南衣三個不同時代的女人雕塑 女人雕塑-景區玻璃鋼街道擦護顧南衣三個不同時代的女人雕塑](/uploads/22041608/082326_79068.jpg)
除時間上的吻合之外,果凍的形態、特性也與1980年前后出生的人有種種不謀而合之處。”張晴說,“這代藝術家自由又孤寂、開放又自我、純粹又透明,在羽翼未豐前就開始想要掙脫兒童這個稱呼,卻又要不斷回頭以兒童的身份回避成年的壓力。他們奉行非線性無章法的拼貼哲學,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隔代的人不得不以十二分的耐心,以擠牙膏的方式,等待他們輕啟心扉,綻露情感的波瀾及心靈深處的感悟。
![老子雕塑-學院廣場漢白玉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老子石雕 老子雕塑-學院廣場漢白玉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老子石雕](/uploads/22041611/112007_46524.jpg)
”政治影響消退了,相對良好的生活環境決定了這代年輕人關注的世界更加“輕逸”,也更加個人化。他們的成長記憶是變形金剛和花仙子,今天眼中看到的是熊貓和宇宙。他們生長的年代是中國巨變的20年,也經歷過“人人都有個小板凳”的童年,又經歷中國當代藝術迅速成長的10年,在美院附中剛學了幾筆俄式繪畫,呼的一下大學里有個系叫新媒體藝術系,你用一堆機電產品做藝術沒人攔著你,還有人去國外上藝術大學,那刺激就更大了。
有點上不著村下不著店,沒準一不留神成為過渡的一代,往上追是沒戲了,只能往下發展了,純凈,不功利,沒思想包袱,復雜,自我,都是這代人的優良品質,還有“不吃苦”精神,見困難都是先想,我能繞過去么?黃燎原在博客上反擊只認漫長學藝道路的人,如果能特容易特快控制這個世界,有什么不好?
算是給藝術青年們吃了顆定心丸。“他們可能特脆弱,特自卑,或者特自負,但又特別想得到認可。”一位參展藝術家以置身事外的口氣說。盡管有生于70年代的中間人——楊洋、劉吉吉等人的協助,張晴仍感到溝通的困難。在一年多的時間里,他嘗試去理解“80后”的散漫、自閉,傲慢和幼稚。“就說‘綠校’吧,這批人共同特點就是比較自閉,不愛講話,他們的聯絡方式都是通過網絡,后來變成了個‘組織’。
另外一個共同特點是孤單,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都比較忙,日子怎么打發呢,就自己在家畫畫;還有就是孤僻,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但他們之間又很團結,不喜歡別人說他們自閉,當然那只是我個人的判斷,我去和他們談作品,5個小時不和我說一句話,我就在一邊等著。后來他們到一個聾啞學校去當老師,碰到的人比他們還不愛說話,他們就很崩潰,但也從中找到了創作的靈感。”一年過去了,張晴才覺得他似乎開始了解他們,當他們的心扉向他微微開啟時,他發現了他們內心豐富和閃光的一面。
去上海美術館前看到展覽信息和圖片,色彩和形式都令人興致索然,但在現場卻有一番不同的感受。60多位參展藝術家的350件作品占據了上海美術館的三個樓層的展廳,除了傳統的繪畫、裝置、雕塑、影像,還有拼貼、Flash和漫畫等。展覽結構分為嬰兒化的青春、中國藝術形象探索和國際視野下的當代社會生活現狀三個部分。
主題內容涉及和青春有關的一切,學習、電玩、玩笑、性、美、口號、結婚、娛樂生活、水果、宇宙…卜樺的Flash《青春有害健康》在小小的電腦屏幕上播出,吸引了諸多人的目光。一個系著紅領巾的女孩跳著青春舞步,表情淡然又有些拽拽的。樸素且令人感到舒服的外表下,是骨子里流露出來的低調時髦,還很幽默,透著無邪的性感。是整個展覽中敘事結構和形態相對成熟的一個作品。
先是聽到豐江舟的音樂,想到“青春的躁動”,于是著手創作,這是從事Flash制作已有幾年經驗的卜樺的一個轉型作品。“今年我開了好幾次竅,以前的創作習慣是設定一定主題,然后想盡辦法去表現它,現在我更愿意用一種向外的方法解決問題。以前的作品都是反映內心掙扎,要么悲憤,要么自我委屈,現在覺得委屈就是一種自我陶醉,并不健康。”從這個作品,你看到更多是一種生活態度,卜樺說和她達到一個松弛的創作狀態有關,完全沒有了以前怕表達不好的那種恐懼,“也淡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想什么的,我愿意去強調的是一種意外性,不做預期,跟著感覺走,看最后出來一個什么東西。
也不再去考慮做成什么樣才能有人欣賞,一定要如何如何,我不覺得有什么必要。這個開竅可能和個人生活狀態有關系,生活安逸了,就想更加隨意地表達,也可能因為前面做了四五年的創作,該到了一個臺階。也可能和個人意志有關,我后來越來越向往站在陽光的這邊,然后就發現自己站在線這邊了。以后我還想給作品加上對話,今天在飛機上,我寫了好多,一邊寫一邊樂”。
藝術青年熱愛熊貓。上海的藝術家群體“熊貓學習小組”由林哲樂、王一飛等人組成,他們做了一個可以和觀眾互動的多媒體學習室。林哲樂的個人影像作品《Q魚的下午》講的是一個魚缸里發生的故事,給小魚配了臺詞,畫面唯美,透著稚趣。劉吉吉的“原子熊貓”這次拿世界和平說事兒,“我們得到利益或者喪失利益,同時要挾與反要挾,世界大同又不同,于是我們憤怒、沮喪和傻傻地快樂著”。裝置不好說,油畫明顯體現出“果凍一代”繪畫基本功的缺失。一進展廳,幾幅肖像畫畫的是郭敬明和劉翔,有點粗糙,甚至有點丑化,你想是反諷吧,卻聽說畫家是出于喜歡才畫他們的,或者無論顏色和形狀都很像縣城電影院海報的女畫家自戀像,或者形態和“果凍人”祖師爺劉野的“美人魚”如出一轍的“美人魚”兒童版。
王璽的以電玩人物形象為主題的油畫和李贊透著青春狂野氣息的繪畫算比較好的,但小王璽還是緊張得有些神經質,到處問有關無關的人對他的畫的看法。繪畫給人最深刻印象的是劉丹妮創作的紙本繪畫,以極端細密的筆觸表現了一個《山海經》式的世界,那密密麻麻的筆觸和非常怪異但線條圓熟的形象,很容易把人帶入一種不安的精神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