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在雜項收藏上算得上個人物,尤其擅長辨識高古玉,用他的話說,早在紅山的管子在市場上還是幾毛錢一個的時候,自己就已經倒騰上玉琮、玉璧之類的高檔貨了,“但高古玉的行情大約在三四年前就已經停滯不前了,我在三年前花了8萬塊錢買了一件戰國的三璜璧,今年的行情卻是6萬8。導致高古玉價格不能上漲的因素有很多,但不管怎么排,假貨太多是在第一位的。
”宋清所說的高古玉指的是戰漢時期及其以前的玉器,主要以出土器為多,因此目前高古玉的上拍一直受限。但又一直為玉器投資者所重視,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一時期的玉器精神內涵是高于一切的,是古人心靈的一種反映,神韻和氣勢是唐宋以來的玉件所遠不能比擬的。在史前文化中,玉器是禮神的禮器,非一般人所能擁有,它是溝通天地人神的媒介,活著的時候通過它可以得到蒼天和諸神的保佑和庇護,死了以后又可以通過它保護得以免受外界的干擾。
戰漢時期的玉器,尤其是玉龍,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從骨子里散發出一種氣勢,一種張揚向上、威武不屈的氣勢,這個狀態一直延續到西漢。這一時期的玉器市場一旦打開,前景應該是不可限量的。但行情就是打不開,或者說是市場打得太開了。是不是高古玉,要看材質,要看做工,要看神情等等諸如此類,但掌握其中任何一項技能事實上都會需要大量的積累。老玉料、老工、老樣子,新仿的,怎么分辨?
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每個投資者都會有自己的巧妙不同,但反映到市場上就是兩個字——便宜。怕上當,所以不愿意花大價錢,更何況類似的東西市場上有的是——從史前的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到戰漢玉龍,沒有一類古玉能逃得出仿制者的手掌心。更加禁錮投資者投資力度的是高古玉的材質,明清的玉器,所用原料多是新疆和田料,如果買的是一塊料好、工好的玉件,就算是新仿,起碼就這塊料而言,還不至于一無是處。而高古玉器,大多采用的是當時的地方玉,即如今所說的“非真玉”,所以倘若所買是贗品的話,即使是這塊料本身也不具備什么價值。
比如遼寧地區,專用鞍山當地的材料,仿制紅山文化的玉器,用料和當年所用的一般不二,且多用邊角余料,仿制的玉器幾可亂真。高古玉與其他藝術品一樣,存在著鑒定難的問題,而許多玉器的投資者將投資的希望寄托在拍賣公司、玉器店等機構,希望其能夠提供準確的藏品。藝術品市場如此的火爆,其實很大一部分買家都對藝術品不甚了解,或是沖著某個拍賣公司多年的信譽,或是聽信了某幾位專家的意見,把多年來攢下的積蓄投注到藝術品上。然而,當自己手里的東西真的想要拿出來出手或轉讓時,遇到的卻是一張張異樣的面孔,方才頓悟當初的花言巧語是怎樣的無稽之談。
因此,這部分投資者也漸漸遠離了需要依賴所謂專家的高古玉市場,進而轉戰風險相對較低的和田玉原料和新玉市場。高古玉市場混亂,已成積重難返的事實。除非自認為對高古玉的文化價值認識到位了,否則切莫輕易涉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