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作品市場虛火過剩在2007年倫敦的佳士得,倫敦、紐約、香港的蘇富比,倫敦的飛利浦秋拍上,中國當代藝術共有18件作品進入了千萬級排行,其中岳敏君的《處決》和《希阿島的屠殺》拍價分別居第一和第三位,《處決》拍出4516萬余元天價,《希阿島的屠殺》拍價也高達3135萬余元。曾梵志的《協和三聯畫》排位第二,拍出4256萬余元。近幾年,中國幾乎一夜之間躥紅,成為全球最炙手可熱的藝術品市場。
![拱門雕塑-不銹鋼藝術拋光心心相印拱門雕塑 拱門雕塑-不銹鋼藝術拋光心心相印拱門雕塑](/uploads/22041616/160505_25751.jpg)
岳敏君、曾梵志、張曉剛、王廣義、蔡國強、方力鈞、劉野等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的賣價之高、漲幅之大令人咋舌。大量熱錢的涌入,在藝術品市場吹起一層層泡沫,藝術品經紀人和“包養”藝術家的出現也讓藝術品的真正價值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問號。中國藝術評論家嘆惜它“非理性繁榮”,西方藝術批評家則不無諷刺地將其稱之為——“錢講普通話”。旅居夏威夷的知名抽象派畫家侯翠杏說:“現在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價格,在國外可以買到小幅的凡高真跡,價值高得連我都不敢相信。
![鵝卵石雕塑-公園售樓處不銹鋼鏡面白鋼創意抽象藝術裝飾品擺件 鵝卵石雕塑-公園售樓處不銹鋼鏡面白鋼創意抽象藝術裝飾品擺件](/uploads/22041616/160322_17377.jpg)
可以說,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拍賣還沒有經過春天,就已經直接進入盛夏,虛火過剩、水分太大、畸形繁榮。”“中國油畫拍賣價格驟然飆高是從2003年開始。在這之前油畫拍賣了將近10年,成交額遠不及古典國畫和文物。當代藝術的拍賣熱潮則始于2006年紐約蘇富比開辟的亞洲專場,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成交額遠遠高于日本。
![拱門雕塑-不銹鋼園林抽象藝術拱門雕塑 拱門雕塑-不銹鋼園林抽象藝術拱門雕塑](/uploads/22041616/160505_28443.jpg)
2006年,是讓所有關心藝術的中國人突然興奮的一年,2007年的變化則已不再是對價格的興奮,而是對下一個紀錄的期盼。”著名畫家陳丹青認為,“現在,古董和藝術品正在迅速被金融資本帶動,這是美國暴發戶的老故事,我們也在大規模跟進。可實際上,我們的藝術品市場還遠遠談不上完善,只不過正在趨于理性。可是瘋狂的買家和各種因素的不斷介入,卻不斷將這種遞增的理性打亂并且損毀。
![鵝卵石雕塑-鏡面不銹鋼創意抽象草坪售樓處藝術擺件 鵝卵石雕塑-鏡面不銹鋼創意抽象草坪售樓處藝術擺件](/uploads/22041616/160323_98069.jpg)
中國藝術市場的無序,帶動了大量暖昧的利益,因此雖然可以說中國的藝術品拍賣已進入盛夏,但實際上我們的藝術創作卻停留在初春,還是幼稚的。”藝術家遷徙,尋找和諧發展空間2007年9月3日,北京市政府首批確立的10個文化創意產業區中,“798藝術區”赫然在列。
![牛雕塑-不銹鋼抽象藝術工藝戶外牛雕塑 牛雕塑-不銹鋼抽象藝術工藝戶外牛雕塑](/uploads/22041615/155703_46194.jpg)
12月19日,798工廠被列入《北京優秀近現代建筑保護名錄》中。798——這處昔日的國營軍工企業所在地,經美國《新聞周刊》和《財富》雜志等多家媒體報道后,幾乎成了全球公認的北京“城市名片”。然而就在798的聲名越來越響的2007年,卻有一大批藝術家毅然選擇了搬離,其中包括最早入駐798的部分藝術家。在這些“屬于798的元老”中,黃銳的離開令業界一片嘩然。作為中國先鋒藝術領軍人之一,黃銳見證了798藝術園區的崛起。
2002年,他以0.6元/平方米一天的低價入駐798,介紹了日本“東京畫廊”,在此開辦“北京東京藝術工程”,隨后他頻繁地發起、舉辦當代藝術活動,成為798重要的構想者和推動者。而今,再次談到往事,黃銳黯然神傷:“798受到眾多藝術家和國外的關注,因為它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自由舞臺。每一次展覽和確立的主題都是藝術家們思想的碰撞和提升,它傳播的是形象、意念、當代的思想,是對人們生活品質以及內心的尊重和關懷。798在發展,藝術家對創作環境也自然有了完善的解讀。
然而過于迅速的發展,已與藝術家需要的純粹的工作室環境相悖。藝術家不想抵制商家,798必然會變成商業區,但那必須是順應自然的發展,而不是不和諧的冠冕。”對此,清華美院教授李象群給出了這樣的結論,798作為一個創意園區,理應被管理,但要保證其和諧、健康的發展,管理者需要加強自身的專業性,懂得如何去管理藝術。而當代藝術評論家楊衛曾評價,798工廠藝術區和今日已蕩然無存的圓明園畫家村相比,根本區別就在于前者已經成功地被商業化。目前,從798遷出的藝術家,紛紛搬到宋莊、草場地、酒廠等藝術園區中。
新的藝術空間慢慢形成,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因循著不同的藝術目標,各自踏上不同的遷徙之路。藝術、藝術家面對市場的尷尬繼郎朗和李云迪之后,章子怡也在2007年加入“香港優才計劃”,他們只要在香港住滿7年,就可以成為永久居民,擁有所有香港居民可以享受的優惠待遇。事實上,“優才計劃”對郎朗、李云迪這樣的天才藝術家,更多的吸引力體現在香港身份證獨具的優勢上,即在許多歐美國家獲得免簽資格。
在如今商業演出和活動成為中國大陸藝術人士重要的工作內容后,中國大陸護照必須經歷辦理各種簽證手續的過程,無疑成為時間、效率和財富的羈絆。擺脫這一羈絆的好處顯而易見:剛剛以1.5億元人民幣在紐約購置一處豪宅的郎爸透露,郎朗現在一年要接150場演出,“小的演出不去,推不掉的大型的演出才會參加”。面對過于商業化的指責,郎朗說:“我不反對古典音樂商業化,因為這樣可以推動古典音樂的發展。
”李云迪則說:“有的人認為商業化是對古典音樂的推廣,但是他們無法保證推廣給大眾的是不是最好的古典音樂。目前古典音樂家被包裝得越來越商業化,有的是個人意愿,有的是唱片公司的計劃。”平心而論,郎朗、李云迪、呂思清等一批天才藝術家商業化包裝的成果不可否認,市場化的運作,確實推動了古典音樂的普及,讓更多的普通人走進音樂廳,開始學著欣賞古典音樂。但是否真能“推動古典音樂的發展”,《國際先驅導報》給出了這樣的評論:“古典音樂已經失去了它的影響力,再也燃不起公眾想象力的火焰…
商業化的運作敗壞了其藝術上的發展,這使得古典音樂身處一個尷尬境地。”不只音樂領域,在美術、雕塑界,對藝術品和藝術家的全盤商業化包裝也大行其道。藝術品經紀人的不斷涌現,甚至將藝術界帶入了一種“類娛樂業”的尷尬境地。北京一家著名畫廊的老板有句“經營之道”流傳甚廣:“我用買黃土的價格買黃金,用賣黃金的價格賣黃土。”現在,北京、上海等地知名畫廊的老板,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到各大藝術院校、藝術展上尋找新面孔,找到值得包裝的藝術創作者后,以低廉的價格與其簽約,收購其未來3到5年的所有畫作,然后在畫展或小型拍賣會上通過包裝抬高價格。
知名韓國藝術經紀人韓之演代理的80后藝術家陳微微,在不到兩年的時間中已在北京、上海、成都和臺灣等地舉辦了8次國際性展覽。而與其同等水平但沒有經紀人的藝術創作者,卻可能連開辦個展的機會都沒有。藝術市場的嚴酷就在于,如果一個藝術創作者得不到市場,甚至得不到經紀人的認可,他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就將不再是“能否成功”,而是“生存”。
自2007年7月至今持續了近半年的“宋莊房產糾紛事件”讓人們看到了藝術家光鮮面具背后的悲哀——藝術究竟是徹底依附、臣服于市場化的商業包裝,以期迅速取得世俗的成功,還是堅持走純粹的精神救贖之路,是擺在大多數藝術家面前最現實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