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帕斯奎爾,一個舉止優雅的法國老頭,自1977年進入法國盧浮宮博物館工作,就再也不曾離開過那里。今天,已經是法國盧浮宮博物館古希臘分館館長的他來到北京,隨他一起來的還有130件古希臘藝術珍品。這也是盧浮宮珍藏文物首次大規模在中國進行展出。
此次大型展出的時間是8月12日到11月9日。8月10日,艾倫·帕斯奎爾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華夏時報:作為盧浮宮這么一座著名博物館,為什么它的首次來華展出就選擇了希臘館的藏品?艾倫·帕斯奎爾:這是經過雙方協商后得到的結果。這樣的一次展覽,意在展示古希臘文化的美,喚回我們對這一古老文化的向往與熱愛。古希臘文明也許對許多人來說是陌生而震撼的,人體的雕像,赤裸的婦女,都只是它的一部分。
這些公元前五世紀的古董中孕育出種種新力量新事物,那正是我們后人每天所討論的東西,比如民主。那時候就已為我們對美和善的認識訂立了模式,現在雖有不小的改變,但主體思想還是一致的。華夏時報:此次展出的藏品中,有很多是第一次走出盧浮宮,首次出展為何會選擇中國?艾倫·帕斯奎爾:這次展出的藏品中有些是第一次走出盧浮宮與世人見面,而且這其中一部分是非常珍貴的用來研究古希臘的物件。盧浮宮敢于展出它們,目的就是為了讓世人更加了解古希臘文化,能見到幾千年前人們用過的物品原樣。
它們是難得一見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盧浮宮的永久保藏室正在重新裝修,所以才會讓這些杰作走出盧浮宮來到中國。華夏時報:盧浮宮展想要向中國參觀者展示什么?是展示法國還是古希臘藝術?艾倫·帕斯奎爾:我們只想展示一種共融的文化,而并不只是想炫耀盧浮宮館藏的豐富多彩。
作為歐洲文明的發源,古希臘文明對整個西方文明都有著巨大的影響,那是一種與中華文明完全不同的文明形式,即使到了現在,西方人的許多生活習慣仍然是延續了古希臘人的生活方式。能擁有這么多的古希臘藝術品,不是法國或者希臘多么大的驕傲,而是可以讓大家理解古希臘文明和法國文明、歐洲文明之間的一種傳承關系。
這是高雅而優秀的文明。華夏時報:這次展出的藏品中有很多是羅馬時期復制的,有人把這些稱為”贗品”,您怎么評價這類展品的價值?艾倫·帕斯奎爾:這些古羅馬的雕塑并不是對原有文明的褻瀆的贗品,正相反,它是一種對前人文明崇拜的產物,這與現代人盲目崇拜的商業制假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貶低它的藝術價值。這其中最多的是雕刻藝術作品。雕刻藝術和建筑藝術是很早就存在的藝術形式,將它們發揚光大正是古希臘時期的杰作。
最初都是大理石雕刻,之后又發展為青銅雕鑄。青銅是種能循環使用的材料,早期用它鑄制雕像,后來被更多地用在了鑄幣上,于是青銅像逐步地消失了。而之后為了戰爭,金屬雕像被熔成了武器。但在古羅馬人征服了古希臘人之后,一些有權有地位的羅馬貴族會要求雕刻家們按照古希臘原有的金屬雕像,再造出大理石雕塑。于是我們今天才得以重見這一段時期寶貴的古希臘雕像。華夏時報:如果讓您對這些珍品做一個挑選,您能告訴我們哪件產品是最不能錯過的?
艾倫·帕斯奎爾:在法國的時候,記者們也老問我類似的問題,哪件藏品我個人最喜歡。我想提醒各位記者的是,這是在開啟一個全新的文化課題,展示的是歐洲最早的文明從起源到興盛直至衰亡的過程,它中間的每件作品都有著深刻的意義。
無論是單單的一個頭像,或者殘缺的軀干,我都會像父母愛護自己的每一個孩子一樣喜歡它們每一個。古希臘雕塑或是古羅馬復雕,我都很喜歡,古羅馬復雕中也有幾件優秀的珍品。展示的小件雕刻或許不起眼,但卻是價值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