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位于建國中路1號的壹號美術館隆重開館,這是由上海市文化主管部門批準的第11家民營美術館。民營美術館的興起,改變了以往由國家投資建造美術館的單一模式,如何做“大”做“強”民營美術館,讓更多百姓享受高雅藝術,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目前,上海共有美術館22家,國有、民營各“半分天下”,市級美術館5家,除了久負盛名的上海美術館、劉海粟美術館、上海中國畫院展廳和上海圖書館展廳外,新建了上海雕塑藝術中心。虹口區和徐匯區各有兩家區級美術館,分別是朱屺瞻藝術館、多倫路美術館和徐匯藝術館、土山灣美術館,還有盧灣區汪亞塵藝術館、嘉定區陸儼少藝術院和張江現代藝術館。
這些市、區兩級館已經成了上海展示美術、攝影創作的主要展覽場所,經費來源均為市、區財政提供。自從前年半島美術館建立以來,民營美術館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先是明園、黃浦當代藝術館、松江美術館,后是原弓美術館、長寧蘇俄造型藝術館、楊行美術館、南匯剛泰美術館等。這些館大多由企業投資建造,其中房地產商是大頭。館內除了展出本企業的藏品外,也組織藝術家個展。如壹號美術館是百馬集團旗下的美術館,開館當天舉行了館藏油畫和周詩元“慧緣意象”攝影展,展品包括徐悲鴻、林風眠、關良等藝術大師作品。
美術館是個“燒錢”的地方,收藏、辦展、研究、教育四大功能,資金得不到保障寸步難行。而民營美術館從它一出生就注定它的發展壯大,與“母公司”的經營狀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母公司”經營狀況好,美術館的功能就發揮正常;
“母公司”經營失誤,也會因“斷奶”導致倒閉。剛關門的東方美術館成立之際,組織30多位全國著名畫家會聚南匯,以“共賞都市桃花”為題創作,還雄心勃勃打算組織畫家赴歐洲采風。但由于后續資金跟不上,難以維持生計,只得“打烊”。也有的美術館因要自負盈虧,忙于從事繪畫作品的買賣。加之民營美術館的“老總”一般都是藝術愛好者,缺乏美術館管理的專業知識。
他們聘請一些畫家、策展人等兼職參與美術館管理,但由于專業知識、管理水準的局限,很少舉辦重量級展覽和活動,沒有整體規劃,常常是“拉進籃里就是菜”。業內人士指出,民營美術館對豐富市民的文化藝術欣賞起了很大作用。首先,民營美術館大多是敞開的藝術場所,不收門票,凡是熱愛藝術的觀眾均可自由進出;其次,民營美術館所在的街道、小區也把它們作為文明建設的一個陣地和窗口。他們建議可以對民營美術館給予政策扶持,如企業用于美術館的經費可以考慮打入成本,減免稅收;
再如,民營美術館支持街道、小區文明建設的活動,要適當給予補貼。同時,上海美術界可以成立一個藝術委員會,擔負起民營美術館的專業指導,既可以根據館的特色,策劃展覽和活動,也可以資源共享,舉辦巡展等,為民營美術館不斷注入活力,使之長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