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市場的火熱,引得眾多的媒體都加入到對藝術品市場的報道行列,有的開辟專版,有的則另起爐灶,單獨成冊。經常有朋友向我咨詢,如何辦好藝術媒體?我說首要的是先得了解藝術圈和與之相關的人和事,其次還得了解其他藝術媒體的風格和特色。
了解了藝術圈就要認識到該行業的特殊性,記得剛剛創辦《收藏投資導刊》的時候,不少朋友說,你的媒體10幾萬的發行量,要想迅速崛起很容易,先得大“破”才能大“立”,“破”就是多報道行業中的不規范現象,多些批判性的報道,讓人們對你的媒體產生敬畏感,這樣才能在短時間里將你的媒體“立”起來。我說,對藝術品行業來說,這種猛料肯定行不通,一是這個行業圈子很小,2007年中國藝術品的拍賣總額不過200多億元,也就是股市一天普通成交1000多億的五分之一,而且還是新興行業,發展情況比較好也就是這三、四年,正因為發展時間短,所以自然有許多不規范、不完善的地方,如果處處以批判的視角來報道,勢必讓人望而生畏,對藝術品市場的規模的擴大和發展都是十分不利的,也有違導刊辦刊的宗旨:吸引并引導藝術品最大的潛力人群——財經行業人士加入到這個市場中來,“皮之不存,毛將附焉”,市場發展不好,媒體哪有立錐之地?
但是這并不意味藝術媒體就要失去監督和引導職責,淪為行業的附庸,如何切入監督和引導藝術品行業,“破”需要技巧和方法。對于那些長期有損行業的毒瘤,我們需要大“破”,例如小拍中的贗品、坐莊和買家成交后不付款的不誠信等惡習就要大破;而對于目前業內普遍關心的藝術品高價問題,則不能一味地以泡沫而論而大“破”之,因為高價問題比較復雜,一些是長期被低估了,現在價值得到了回歸,就需要“立”;
一些認為炒作高的,則需要“破”之。因此我們的破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對待,“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破”是為了“立”,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的市場更需要“立”,一個通過挖掘市場潛力而出現的新專場、一件具有標志意義的拍品、一個典型的、良好的買賣記錄、藝術家創作的新突破、藝術機構的管理或運作的新方法等等,都需要我們去“立”,為名副其實的藝術機構或個人樹立起品牌和良好的形象。
而了解同行業媒體的情況也很重要,別人沒有關注的或是關注不夠的,這是你的立足之點;而別人關注了,你要關注并報道得更好,這是你的突破之機。現在的藝術媒體很多,但同質化現象嚴重,不但報道內容相近,甚至連發行對象都一樣了,一個媒體成功了,眾媒體跟風仿效之。所以盡管媒體量多,但機會也很多,關鍵就看你的獨特之處。
這獨特不僅表現在你對行業的“破”、“立”的拿捏;你在行業中的獨立性和責任感,還在于你的行業服務意識——把媒體看成是行業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