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首屆“上海當代”舉辦開始,“驚喜的發現”就是這個國際型大展中的一個重要單元。今年也不例外,仍然是為正在崛起的亞太地區的優秀當代藝術家所策劃的一個展示平臺,這些藝術家都將是明日之星的潛在力量。不過,今年的“驚喜的發現”無論是從規模還是呈現方式上都做出了很大的拓展和提升。尤其是由11位來自亞太地區的優秀策展人來共同策劃這個可以銷售的藝術單元在國際上尚屬首次。
該單元的中國區策展人和11位策展人團隊的總協調人黃篤指出,其實今年的“驚喜的發現”這5個字的意義已經由了新的定義或者說是不同以往的定義,那就是:不是發現“年輕的、優秀的藝術家”,而是發現“有價值的、有意義的作品”。另外,在展覽呈現方式上,今年也有別與往年,從過去獨立的空間模式轉變為更為學術和大氣的美術館展覽方式,更關注作品與作品,作品與空間,作品與人之間的關系。來自中國大陸、中國臺灣、澳大利亞、中亞、西亞、中東、泰國、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等10多個亞太國家和地區的32位藝術家作品將在這個單元與觀眾見面。
其中,中國大陸藝術家就有5位,他們是陳文令、施勇、王魯言、王智遠和朱金石。黃篤指出,中國的優秀藝術家很多,之所以選擇了這5位,關鍵就是他們的作品呈現出了強烈的實驗性、觀念性和創新意識,而不是簡單的符號化和求異性。他們的作品更強調語言個性,是一種社會藝術品,是個人的延伸。例如施勇的錄像作品通過展現了不同階層人的生活,從觀念上對中國人的生活和社交等問題進行思索和探討。而陳文令的雕塑,雖然是波普主義混雜著民俗的、學院的和現實主義的語言,但正是這種特殊的混雜讓他的雕塑作品既是一種充滿觸摸感并喜聞樂見的藝術品,又具有著深刻的社會批判性,藝術家通過動物的隱喻方式批判著人類的無窮欲望。
“室外公共藝術項目”則是本屆“上海當代”中的一個嶄新藝術單元,是藝術總監洛倫佐當年作為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總監時創立的“藝術無極限”項目的深入拓展。洛倫佐說:“這個單元將是本屆博覽會的高潮。這些壯觀的大型戶外裝置藝術將超越時尚、超越市場潮流,呈現出亞洲和中國當代藝術的深度和廣度,展現中國當代藝術家的思維和創作,將開拓人們對當下藝術的廣義理解。”洛倫佐非常興奮地表示,這些室外裝置作品中的一部分將比在歐洲、北美所看到的更加印象深刻、場面更加壯觀。在這個單元中,約18件作品將被展出,其中出自中國藝術家之手的就有十件。
他們是藝術家黃銳的《這是一條通向“永遠的四川”之路》的裝置作品,作品以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為背景展開,置放在與場館連接的道路上,穿過作品中的9扇門,人們將感悟到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和居安思危的精神準備。而當代雕塑藝術家陳文令則有兩件作品入選,一件是他2005年的雕塑《百劫不磨》,令一件則是2007年創作的全新系列《中國風景4號》。陳文令雕塑《中國風景》充分利用工業文明的不銹鋼材質圓潤光滑的曲面和流暢的線條,營造出現代社會的冷漠感和秩序感。
這是對中國社會處于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后工業社會間相互沖突、重疊、混合的過渡時期的視覺化隱喻。另一位當代知名雕塑藝術家展望的《仙山》讓觀者感受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寫照。比利時藝術家WimDelvoye威姆·德沃伊的《藝術農場》,讓被紋身的活生生的豬作為藝術作品走進現代化的展廳,這件作品使得藝術于消費之間的緊張狀態更加表面化。另外值得關注的還有汪建偉的《躲閃》和沈少民的《磕頭機》等大型裝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