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壓法寶:中西合璧、國際與本土路線雙管齊下、商業性與實驗性并行WalingBoers和皮力兩人,一個是歐洲的策展人,在西方藝術圈友很好的人際關系,一個是中國藝術策展人和批評家,兩人一中一西保證了畫廊既可以把畫廊往國際專業化方向引領,這點從它才剛剛創建3年就入選巴塞爾博覽會可見一斑;
另外一方面還可以有力的扎根中國本土,在國內的很多重要學術展覽上,Boers-Li畫廊代理的藝術家多有露面。這兩點讓Boers-Li畫廊能夠成為在中國畫廊界立足本土并迅速走向世界最有實踐性的一個畫廊。藝術財經記者:美國次貸危機是否影響了歐美的畫廊業,今年國內的畫廊業有沒有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
Boers-Li畫廊有沒有感受到這種影響?瓦林·布爾斯:不能從短期內來看經濟大環境對藝術市場的影響,這種影響最早也要在兩年之后才能體現出來。從今年巴塞爾博覽會的銷售情況,很多畫廊都表示這屆博覽會是5年來銷售最好的一屆。對中國畫廊的影響也沒那么快,如果這次經濟的危機在幾年內影響到了藝術市場,那么我也不肯定是好的方面還是壞的方面,也有很多人沒錢了就不買藝術品了,也或許大家覺得藝術品是保險和最具升值潛力的,那么就會加大進入藝術市場的資金。現在boers-li畫廊還沒有感到太大的影響,因為我們畫廊大多數經營的都是平時也不太好賣的實驗性作品,繪畫類的很少,而且我們的藏家都很固定。
藝財:您覺得國際一些大型的藝術機構或者畫廊進入到中國,會對中國的本土畫廊產生什么影響?正面意義大還是負面的更多?W:我很失望很多的國際性藝術機構進入中國并沒有執行他們最初的想法,不是為推廣藝術而來,而是為了金錢和資源,所以我看不到他們會對中國藝術產生什么重要的影響。藝財:Boers-Li畫廊自2005年成立至今經歷了非盈利空間到畫廊的轉變,畫廊名字也更改多次,你們是出于什么考慮改變最初對空間的定位的?這幾年Boers-Li畫廊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W:Boersi-li畫廊于2005年成立,當時名字叫“universalstudios”,當時定位為非盈利空間,但是堅持了兩年,由于資金等各方面的問題沒能堅持下去,所以就把空間轉變為商業性畫廊,由于“universalstudios”與美國“環球影視”重名并且被提起訴訟,所以最后決定由兩位創始人我和皮力的名字組合而成“Boersi-li”畫廊的名稱。
從去年開始Boersi-li畫廊開始定位于商業畫廊。藝財:Boers-Li畫廊在這兩年也頻繁的參加了國際上的一些重要博覽會,Boers-Li畫廊與國際上一些大型畫廊相比處在一個什么位置?有沒有感到一些壓力?W:在走國際化這個道路中我們和歐美一些具有雄厚實力的畫廊是有區別的,我們參加國際上的博覽會拿去的都是實驗性很強的作品,都是中國的年輕藝術家,對他們不構成威脅,我們也沒有和他們競爭的必要,定位不同,也感覺不到什么壓力。
藝財:畫廊之間對于優秀藝術家的爭奪是不是在加劇?Boers-Li畫廊如何來應對這方面的壓力呢?W:對于優秀藝術家的競爭也是很正常的,也不是什么壞事,這會促進畫廊更好的為藝術家著想,盡量做的更好。我們大多數藝術家都是簽約的藝術家,也有一些合作的藝術家,我們希望能夠和他們長期的合作,我們能做的就是給藝術家提供盡量好的展覽條件和盡量多的國內外的展覽機會,我們自己最的專業,藝術家自然很高興長期和我們合作。藝財:在Boers-Li畫廊購買作品的收藏家以什么地區的為主?
各占到什么比例?不同地區的收藏家在作品的選擇上有什么不同的偏好?W:首先從收藏習慣上來講,歐洲和美國不一樣,歐洲內部也各有不同。大多數歐洲的藏家會按照美術史的脈絡來進行收藏,而美國則以個人愛好為主。亞洲收藏家很多都是在做短線的收藏,很多是以投資為主。我們的客戶目前都是以歐美和中國大陸為主,都是一些相對高端的大藏家。很多的藏家也認為我們畫廊的藝術家作品實驗性太強,他們不愿意買,而愿意買一些帶有政治符號性的繪畫作品,相反也有一些大的藏家喜歡收藏實驗性強的影像作品,我們的藏家主要是這部分人。
藝財:目前的銷售情況如何,和支出相比能否持平?W:我們雖然把畫廊定位為商業畫廊,但是我們的收益基本上都用在了畫廊的再建設上,目前根本沒有賺到什么錢,我們真正出售作品也才一年多的時間,雖然出售作品但是還是希望可以走非盈利空間的路子。Boers-Li畫廊:Boers-Li畫廊位于北京草場地藝術區,于2005年由皮力及WalingBoers創立,原名UNIVERSALSTUDIOS-BEIJING。畫廊占地2000余平方米,展廳面積1500平方米。
2007年U空間經歷了從非盈利機構到商業畫廊的轉型。現在作為一家私人畫廊,Boers-Li畫廊展出優秀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如仇小飛、邱黯雄、劉韡、梁遠葦等,并且對新作品的創作提供強有力地支持。展覽項目并不局限于某些特定媒介,而是包括裝置,雕塑、繪畫、紙上作品、聲音作品、攝影作品、影像、電影及行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