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當代藝術作品形式的發展已經遠遠超出普通人的想象空間,早已不是紙上的繪畫作品一統天下的格局,幾乎任何材料都可以被藝術家所利用,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也是令人匪夷所思。在大多數人眼里簡直就是“一堆垃圾”的東西,居然也能在拍賣行里拍出天價。8月12日,世界知名當代藝術家、北京奧運會視覺特效藝術總設計蔡國強先生的又一新作“歷史的足跡”在福建泉州爆破成功。火焰持續僅僅6秒后,這幅2008奧運開幕式視覺盛宴的“濃縮版”被永遠記錄并留存下來。這幅作品現在已經運抵北京,加入到藝術家8月19日在北京開展的“蔡國強:我想要相信”個人巡回展的作品之中。
“歷史的足跡”的創作歷程,是由藝術家在全長33米的日本麻紙上,按照位置的不同擺上刻著北京標志性建筑的紙板,驚艷世界的二十九個腳印,一步步沿北京中軸線,從永定門、前門、天安門、故宮,最后到達‘鳥巢’,‘腳印’在踏入‘鳥巢’瞬間綻放,將古希臘不滅的奧林匹克精神留給熱情的北京。作品的準備時間非常長,首先根據設計好的構圖鋪灑火藥,并不時地進行調整,并在小范圍內進行試爆。直到當天18點15分一切準備就緒后,蔡國強引燃了導火線,一聲悶響下爆破開始,短短的6秒鐘后,整個場地煙霧騰起,像是彌漫在《歷史足跡》上面的神秘面紗。
撤磚,撕紙,《歷史的足跡》的神秘面紗終于揭開。然后,藝術家創作的“爆破作品”主要通過四種不同類型的媒介形式予以展示:鋪設在紙上的火藥線及火藥粉末引燃后形成的火藥圖畫作品;通過影像、照片和預備草圖來記錄的在特殊場所進行的爆破項目;大型裝置藝術;
通過照片記錄的社會項目,即藝術家與當地公眾共同創造的藝術事件或展覽場地。“火藥圖畫”作品拍出天價但是,這樣的作品有人欣賞、有人購買和收藏嗎?拍賣場上的事實作出了回答。2007年11月25日,在香港佳士得舉行的春季拍賣中,“亞洲當代藝術”專場拍賣上爆出了天價:估價2800萬-3600萬港元、蔡國強2002年創作的《APEC景觀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圖》,最終以人民幣74,247,500元成交。普普通通的14張紙,經過藝術家兒童惡作劇般的紙面爆炸后,居然賣了7000多萬元,太匪夷所思了。
《APEC景觀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圖》是蔡國強在紙上點燃火藥引發爆炸的繪畫作品,它構成了當代藝術表現的一種新媒體。它其實屬于蔡國強藝術創作系列作品中的“爆炸計劃”,即調動自然間的能源力量,創造把藝術家、觀賞者與爆炸瞬間具有的混沌初始狀態聯系起來的作品。在這些火藥畫作中,蔡國強經常使用他特別訂制的麻紙。麻紙的纖維結構保留并吸收爆炸產生的作用和紙面焦化的效果。
他把畫紙鋪放在地面,安排不等量火藥,用炸藥粉末和蠟紙板在畫紙上布置出輪廓造型。他也會在不同點上放置小木板或玻璃紙,用以引導煙霧產生的形態和爆炸后的結果。設置完成后,蔡國強用燃香點燃導火線。隨著巨大的響聲,火藥在紙面上奔跑,成組的爆炸按照設計的形態產生,使藝術家和觀眾都沉浸在摧毀性爆炸實質力量的瞬間體驗中。當畫紙呈現在刺鼻的煙霧中時,藝術家的助手們迅速用碎屑熄滅余燼。
最后整幅畫從地上揭起,垂直懸掛由藝術家檢視。作品也隨即最終完成。什么是新媒體藝術如果要對當代藝術作一個硬性分類的話,我們大致可以分出觀念藝術和架上藝術。架上藝術對于普通大眾來說比較熟悉,包括繪畫、雕塑和攝影照片等,對于中國藝術而言還應包括書法;觀念藝術包括裝置、影像、行為、環境藝術、方案藝術等,包括蔡國強的“爆炸作品”,觀念藝術在中國還處在特別前衛的階段,幾乎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理解。
自1839年路易斯達蓋爾發明照相術以后,架上繪畫消亡與否的爭論就一直在延續,當藝術創作歷史走到今天的時候,當代藝術家們已經不僅僅滿足于繪畫風格上的創新,而是在創作媒介上開始不斷創新。新的年代里,多媒材無疑是成就藝術家新想法最直接的表達手段,除了蔡國強的“爆炸系列”外,更多的藝術家開始更廣泛地采用影像、裝置等綜合性的藝術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創作觀念和藝術理想。尤其在年輕的藝術家手里,諸如數碼影像等技術似乎更加運用自如。
他們可以糅合全新高端的技術手段,在客觀允許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施展才思。錄像:新媒體藝術的開端錄像藝術始于以電視機的顯像管和電子束取代傳統畫布和顏料,從而描繪出非物質性的圖畫的時代。1999年,美國美術雜志《藝術新聞》選出了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25位藝術家,包括畢加索、康定斯基、達利、莫奈以及錄像藝術領域的開創者白南準等。白南準生于韓國,是世界著名藝術家,被尊為“視頻藝術之父”。
他于1963年,在德國的小鎮烏帕塔爾舉辦了名為“音樂的說明——電子電視”的展覽,這次展覽是向輕視13部電視的人們進行了宣戰,并暗示了這次音樂的展示和電視屏幕有巨大的關聯。作為視頻藝術的第一次展覽,“音樂的說明——電子電視”也成為了當代藝術史上值得紀念的歷史事件,這次展覽的主題理念就是:打破60年代人們與電視的正常關系,把電視理解為“影像+繪畫”,通過對他們的結合進行藝術領域的革命。
錄像藝術家就像使用畫筆和顏料一樣,利用電視顯示屏和攝像鏡頭,透過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大眾媒體,不斷嘗試新媒材,進行試驗性的挑戰。科技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附加物和技術,被藝術家再發現,被作為新的創作材料。人類的藝術創作,就本質上而言,原本就存在欲望的抒發與幻象的投射。
影像或裝置藝術的本質和特性,更是讓人深刻地體會到此點。新媒體藝術結合了影像、音樂或互動性這些元素,這些元素的本質往往直接且貼切地襲擊觀者的感官,直覺性引領我們進入另一個超乎視覺的世界。1、錄像作品目前處在什么樣的價格水平?目前國內藝術家作品大約都在一萬美元左右,是一個很容易入門的價格。國際一線的新媒體藝術家作品大概可以賣到30萬美院左右,原因是他們作品的版數很少,有些只有三到五個版本而已。現在中國的當代藝術家里面,像楊福東等人的作品大概都是6-8個版,這并不多,可能還算是很少的量;
但國內還有一些藝術家作品的版本多到25張,甚至30張,那就是完全不同的價格標準了。2、國內錄像作品收藏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對于錄像作品來說,它只能被賣一張光碟片,最多的可能就是再加上藝術家的保證書,因此概念很簡單,就是賣一個版權。藝術本身最講求原創性,所以收藏家要購買的也是原創版權。3、讓人放心的新媒體藝術交易市場,究竟是怎樣的流程?新媒體藝術家們都有自己的代理畫廊,為他們做學術支持、媒體宣傳和銷售;
拍賣公司主要的合作對象是畫廊和收藏家,而不是直接向藝術家本人征集作品。如何欣賞前衛作品很遺憾,如今當代藝術主流的欣賞口味和標準始終由歐美西方社會掌控,國內的藝術家目前基本上還處于“模仿西方”的創作階段。作為當代藝術作品的收藏者或投資人,除了需要拋棄以往的內心成見之外,還必須了解西方社會衡量當代藝術價值的主要標準。
在歐美,大家對于藝術不會追求像我們直觀的那種“顏色很漂亮”之類曖昧的感動,他們對藝術最基本的態度是享受其中知性的“設計”或“游戲”。在歐美創作藝術作品有一個不成文的定律,那就是要“透過作品,創造出世界藝術史上的脈絡。”像目前正在成為明星的藝術家如張曉剛、方力鈞、曾梵志等,他們的作品在紐約、倫敦等拍場上被賣出天價,證明了他們長久以來在美術史上所建立的脈絡已經滲透歐美了。
為什么杜尚在小便池上簽名就會變成作品?現成的小便池形狀都一樣,從中產生的價值是什么?其實,就是“觀念”或者“概念”。在西方的藝術世界里,能夠被認可具有真正價值的,既不是好素材,也不是多大的努力,而是藝術家的思想——這才是價值的根源,也是藝術作品能夠受到肯定的理由。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是用喜好來看藝術作品,在當代藝術領域內,這其實是比較危險的態度。
如果要用主觀來判斷,眼前所有作品的真正價值就等于是零了。因為光是主觀,會變成只去評價易懂的東西,這與客觀創造歷史的歐美脈絡其實是遠離的。收藏者不知道歐美的美術史或者脈絡,就好比看球類比賽的觀眾卻不知道運動的規則,然后覺得無聊是一樣的意思。國內作品處于“原始股”狀態從西方藝術市場發展的歷史和現狀來看,一級市場是基礎,參與人數和機構眾多,屬于金字塔結構中的塔基部分;二級市場漸趨高端,參與人的資金量必須雄厚,屬于少數人的游戲場。
而中國的藝術市場現狀卻剛好相反,拍賣市場的發展遠遠超過畫廊,從而造成了市場中藝術品價格體系的混亂和無序,尤其在當代藝術品板塊中更為突出。但從新媒體藝術交易市場的發展現狀來觀察,目前作品還很少出現在拍賣場,基本都在畫廊和博覽會中進行銷售。也就是說:新媒體藝術市場板塊從起步階段就行走在一條規范的道路上,參與的投資人未來所面臨的不確定性風險將會少一些。
另外,由于目前國內還很少有藏家關注這部分新媒體作品,所以,這些作品在市場上的交易量也極其有限。新媒體藝術作品在國內基本處于“原始股”狀態,大多數收藏者和投資人還沒有看到其中蘊含著的巨大升值空間,誰這時候下手買進,誰就有可能將抓住一個未來發大財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