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噴泉”到“粉舌頭”到巨大的不銹鋼“暖瓶膽”…各式有趣的藝術品出其不意地覆蓋著798藝術區的各個角落,也吸引了格外多的人潮。沒有了“藝術界名流”,沒有了“當代藝術大師”,藝術回歸了它的本質。如今的當代藝術雖然拍賣火熱、價格飆升,但今年的798藝術節卻顯出了少有的純樸和草根。
而這也正是本屆798藝術節的宗旨——藝術不是什么。在最近幾年,藝術被大眾普遍認為是出名的鋪路石,是人民幣的印刷機,比天天漲停的牛股還牛。當代藝術在體制、金錢、傳媒等諸多力量和權力關系中運行,也讓人對關于藝術本質的宏大敘事產生懷疑。在今年的798藝術節上,令人欣慰的情景出現了:人們來到798藝術區,隨意地欣賞著自己喜歡的作品,沒有天價作品,沒有惡搞創意,沒有刻意的噱頭。
798變成了菜市場,人們挑選自己喜愛的東西駐足觀看,氣氛一片祥和。而“藝術是什么”的問題也變得有些多余了…在這個大市場里,45位藝術家帶來了不同實驗色彩的作品。一個如石雕樣的男子站在三層樓高處,被幾條拴在地面上的細白線纏著,觀眾不小心就觸動了白線,白衣男子也像木偶一樣隨之擺動起來,文鵬的行為藝術作品《玩具鼠》被大批觀眾包圍著,看來對快樂的追求才是這些人喜歡藝術的根本。
雖然有人在作品前發出“這也是藝術嗎?”的疑問,但看著樂在其中的人們就可以得到確認——這就是藝術,藝術本該如此。今年第一次參加798藝術節的安曉彤,之前一直在巴黎生活,為了這次藝術節她特意帶著自己的作品《何時,何處》趕了回來。作品著重表現當今時代人與網絡的特有聯系。網絡全新的溝通方式和交流的概念正在替代傳統意義上的各種溝通和交流的手段。這些隨時可供消費的免費影像,被置入這些新媒體來流通、共享、轉發和“貼上標簽”。
安曉彤使這些人變得不朽,展出他們,而他們的身份也從迷失在互聯網上可資利用的影像汪洋中的無名氏成為名人,而在我們這個明星體制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渴望成為名人。什么學術、門派,其實在普通人眼里只不過是柜臺上的一件商品,只有喜歡和不喜歡。喜歡了拿來把玩,不喜歡便棄之一旁。人們的想法變簡單了,藝術也就變簡單了,而這也使年輕的藝術家們產生了更多的創意靈感。
雖然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同時舉行尤倫斯基金會收藏展中包括了王廣義、方力鈞、岳敏君、張曉剛、劉曉東、毛焰這樣天價藝術家的作品。但像安曉彤這樣更貼近普遍人生活的作品似乎更受觀眾的喜愛。“開幕式那天人特別多,這是我沒有想到的,我2001年去巴黎之前這里還是獨立的工作室,現在這里更開放、更多元。
現在的觀眾也比以前更寬容,好奇心很重,我看到很多觀眾與作品合影,這本身就是一種對話,用自己的行為與作品對話。”安曉彤的話說得很到位。而UCCA館長杰羅姆?桑斯先生也認為:“支持年輕藝術家并為他們提供展示才華、天分和作品的平臺是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重要使命之一。”王林是頻頻出現在各種學術活動中的大學教授兼策展人,他并不介意自己策劃的展覽如今被放在798這樣一直商業氛圍濃重的藝術區中。他甚至表示,自己很喜歡這種展覽氛圍,因為這里有足夠人氣,游客喜歡,這就足夠了。他希望讓所有人看到,在那些藝術商品之外還有這樣原創的藝術品。
798是搞藝術的人們扎推聚首的地方,如今更是藝術市場的前沿陣地。但想想人們需要這些嗎?就像在商場里挑商品一樣,沒有人會去管這件衣服是誰做的,重要的是做得好不好。喜歡藝術的人最希望看到的是好作品、有趣的作品,而并非是哪位大腕創作的讓人看不懂的東西。
可以看到,如今的798藝術節植根于全中國最有名的藝術園區,越來越希望彰顯自己的個性。藝術區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陳勇利先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多樣性正是該園區最大的特色。其實,無論中國如何超速發展,無論是社會還是年輕一代,在這個張揚的時代,人們最需要的是開放社會的特征和多元文化的氣象。而人們這種最根本的愿望被逐漸走向的798藝術區很好地呈現了出來。
而恰逢假日的798藝術節也成為了藝術愛好者獵奇、尋寶的最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