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普遍認為,中國相對缺少一個雕塑藝術品的平臺。葉毓山1995年雕塑作品《山鬼》以72.8萬元成交!這無疑給相對沉悶的中國雕塑收藏市場注了一支“興奮劑”。在今年11月12日結束的中國嘉德2008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以毛主席紀念堂中毛主席塑像的創作者、著名雕塑家葉毓山領銜的“中國雕塑系列專場·西南雕塑”成功拍出24件雕塑作品,總成交額為358.848萬元,成交率51%。
接受采訪時,葉毓山坦言,中國缺少雕塑藝術品交易平臺,相比國際雕塑拍賣市場,屬于剛起步。行內人士認為,目前雕塑價格與價值并不匹配,正是介入的最佳時機。國內個人收藏比例較小“事實上,相比國際雕塑拍賣市場,國內雕塑市場要冷清許多。”雕塑家何健君告訴記者,在西方藝術品市場中,雕塑藝術是最名貴的。
但是,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欣賞習慣以及中式家居庭院中擺設裝置的協調性選擇,導致國內人們對雕塑藝術的認識和需求不足,所以在收藏市場中,雕塑藝術品一直未得到重視。“雕塑藝術在歐洲歷史悠久,尤以古希臘、法國、意大利為代表,美國則是現代雕塑藝術的‘先峰’。在中國,雕塑藝術雖然同樣歷史悠久,但雕塑走進家庭充其量是近10年的事情。據估算,目前,國內的個人收藏的架上雕塑與城市雕塑比例僅為2:8,而在西方國家,這個比例要高達8:2。”何健君如是說。
國內外“冰火兩重天”其實,作為三維空間的雕塑藝術,不僅從材料、創意與環境空間乃至其所耗時力、完成工序等等都比繪畫的條件要求相對比較高,在歐美和東南亞一些地區,雕塑作品早已成為眾多實力藏家追捧的對象。據了解,近年來,在歐美市場,拍賣價2000萬美元以上的雕塑已屢見不鮮。然而,從1995年5月至2006年12月,國內220多家拍賣公司的雕塑總拍品僅為793件,其中成交拍品540件,成交比率為74%,總成交金額約1.36億元人民幣。
這些數字與動輒一個專場、一件拍品就千萬或者上億的書畫、瓷器顯然不可同日而語。個人雕塑收藏初現苗頭“早在1995年,在嘉德拍賣公司的春季拍賣會上,架上雕塑在中國藝術拍賣市場首次亮相。這次拍出了四件架上雕塑作品,成交價從幾萬元至二十多萬元不等。這次成功似乎預示著中國雕塑將走出市場困境,并形成穩定的收藏群體。但是,事實上,這不過是曇花一現。
隨后,雕塑的市場又陷入了沉寂。”中國嘉德市場部相關負責人鄧靜告訴記者,近幾年在中國嘉德等一批拍賣公司的帶動下,眾多雕塑藝術品開始現身拍場,雕塑市場正式啟動:“以雅昌藝術網上的拍賣數據為例,2005年和2006年的拍賣總數達520多件,是過去10年拍賣總和的2倍以上,雕塑市場越來越受到各方關注。
”價格為何不如其他藝術品?葉毓山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雕塑作品不如其他藝術品價格高,是因為中國相對缺少一個雕塑藝術品的平臺。“雕塑藝術品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只是市場還沒有發展,雖然個別藝術家的作品價位屢創新高,但整體價位偏低,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目前中國相對缺少一個雕塑藝術品的平臺,這與雕塑界個人創作和公共藝術創作并行的雙軌機制,雕塑作品放置空間的局限,及傳統的收藏意識和習慣都有很大關系。”葉毓山補充道:“原來做雕塑大多是服務于城市建設,主要是政府、機構買單,但是現在雕塑作品已經逐漸邁入百姓家,新的形勢需要有一個平臺進行匹配,需要相關的拍賣公司、畫廊、中間人等各方進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