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銅器為例,戰國、漢代的鼎,平均價格都低于清代的香爐碗。”北大資源學院文物系主任李彥君認為,近年來,中國藝術品市場出現了一些“厚今薄古”現象,簡單說就是“古代賣不過近代,近代賣不過當代”,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市場的一種不理性。李彥君告訴記者,如今的市場上,清代香爐碗拍出一二百萬元的價格已經并不稀奇。觀察最近兩三年的拍賣場,估價僅有兩三萬元左右的清代香爐碗,就拍出過160多萬元的價格?!斑@個價格,按去年、前年的行情來講,相當于商代一個不錯的鼎。”他提到,至于普通的商代小鼎,在古玩城大概只能賣到三五十萬。
相比價位已達二三百萬,甚至價格更高的當代銅雕,商代青銅器的價格實在不能用“貴”來形容。事實上,除了極個別的珍品,商代青銅器一般沒有超過兩千萬元的?!昂窠癖」拧爆F象在書畫上體現得更明顯一些。舉例說,張曉剛、岳敏君、曾梵志、周春芽等當代藝術大家的作品,動輒達到幾千萬元。
而中國古代書畫,除了個別珍品,達到同樣價位的非常有限。李彥君說,中國當代藝術品究竟價值幾何,其實業界一直都有爭議。正方認為藝術無價,反方則稱這些作品存在題材以及表現形式雷同的問題,之所以拍出如此高價,存在國外有人炒作,國內買家盲目跟進的因素。曾經有一位知名藝術經紀人對李彥君說,“老的賣不過新的”,在歷史上也是如此,勸他不必過于“較真”。對這種觀點,李彥君表示不能認同。他說,如果藝術品都是新的值錢,則新的藝術品更不能買,因為新畫永遠層出不窮,“以后每10年一代畫家,10年就做舊了。
”譬如藏家剛花幾千萬買到手里的一張畫,還沒等到升值,更新的又出來了。為什么藝術品市場會存在“厚今薄古”的現象?李彥君認為原因有很多。其一,與拍賣行、畫廊等藝術品交易行業引進藝術品的重點有關。因為越是離時代近的東西,越容易引進市場。對某些畫廊來說,更容易對當代畫家作品進行壟斷交易,并進行炒作。其二,是部分專家的誤導。有些買家由于自身不具備高深的藝術鑒賞能力,會非常依賴專家的意見。
但一來專家的能力也有限,二來也有個別專家為了個人利益,胡亂簽發證書的情形。李彥君曾對2008年藝術品市場做過調研,發現全球藝術品拍賣行上拍的五大名窯加明清官窯瓷器高達2萬件。對這些數字,他也提出了疑問。李彥君認為,比較來看,民國時期,人們的文物觀念就相對理性。那時候,人們對古老文物就非??粗?,“一個戰國小鼎可以換一個四合院?!奔词购蛧庀啾?,國內的藝術品市場似乎也不夠成熟。以日本為例,日本近代畫家的作品明顯不如古代書畫值錢。
日本近代名人書畫在北京潘家園,“不過兩三千塊錢一張,有時一千塊錢就能買一張。”不過,現在的金融危機給藝術品市場敲響警鐘,藝術品投資已經露出理性消費端倪。李彥君說,“厚今薄古”的現象是不正常的,歸根結底,“我們還得面對真正的古董,遵循藝術品古董投資四大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