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五年”中國當代藝術回顧展以“文物”為主題,通過一個箱子、一件衣服、一個玩具、一張照片、一張油畫或者一個文件等附屬物,來展現比藝術作品更深長的韻味。如果不是這一輪的金融危機,當代藝術可能還沉浸在自我膨脹之中不能自拔。然而當金融危機的大雨傾盆而下,澆滅了泡沫之時,當代藝術家開始樹立起反思者形象。12月28日至明年2月8日,“多倫五年”中國當代藝術回顧展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舉辦。
作為上海當代美術館的代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成立于2003年12月28日,至今整整5年,而這5年之中,正是中國當代藝術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候。這個跨年度的大型當代藝術群展,集結了上海和北京的一線藝術家,而展覽也帶有特殊的“考古”形式。
這一點很明顯地體現在二樓展廳中,這里干脆拋棄了藝術家的“作品”概念,而是選擇與作品或者藝術事件相關的物件。展出的有陳丹青向清華大學遞交的辭職信和曾經用過的畫板、1991年王廣義剛剛開始創作后來為他脫貧致富帶來巨大名聲的《大批判系列》時的照片、蒼鑫1994年參與創作《為無名山增高一米》時寫下的隨感:“這些作品都有幾個前提:1.以裸體的形式;
2.表達一個理念;3.所需費用大家AA制。”事實上,這更類似一個以“文物”為主題的展覽。策展人展出在與藝術家相關的事件中留下來的各種東西,準確地說是各種殘留物,它們可能是一個箱子、一件衣服、一個玩具、一張照片、一張油畫、一個文件,在這里,所有的展品都被剝離藝術作品的炫目外衣,不再是常態當代藝術展覽中的那些極具視覺張力、龐大體量、絢爛科技、高深智慧、制作精良的作品,用最為平實樸素的方式來敘述和復原一段一段的記憶碎片。
事實上,如果作為一個旅行者,去北京及分布在上海、廣州、成都、重慶不同的藝術區、藝術村時,這些藝術群落,這些藝術家都在試圖走上一條反精英的而更帶有平民化的自助式的藝術之路。這個展覽同樣也一反常規的布展方式和陳列事件的方式,藝術家們希望借“考古”來銘記曾經走過的艱難里程。“這些作品的附屬物在某種程度上將會比作品更有韻味,因為它們蘊涵的是藝術家、作品和社會之間相互交織而又復雜的歷史情境。”批評家高名潞說。
“5年前,當代藝術容易被視為洪水、猛獸,而如今我們通過對當代藝術的起源和發展角度觀察,發現用藝術的方式來展現對社會問題和生存狀態的看法,包括對社會的一些現象提出一些批評和反思,對人性丑陋、薄弱、脆弱的這一方面進行反思,當代藝術有它獨特的功能。”多倫現代美術館館長張永林說道。二樓之外的展覽雖然常規卻也別有風味。一樓,展出的是上海當紅藝術家的早期代表作品,包括余友涵、李山、丁乙、周鐵海等人。
這些作品不具有太多的商業因素,卻也因此包含了藝術家最本真的意愿。三層展廳集中展示最具代表性的上海當代藝術家群體、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史的歷史碎片和多倫過去五年的文本、圖片、宣傳資料和部分館藏作品,這些與當代藝術的迅速發展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