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浙江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嵊州市人民政府主辦,浙江省根藝美術學會、嵊州市文化產業促進會承辦的中國根雕藝術論壇暨全國undefinedundefined根雕藝術精品展,將于12月9日至10日在“中國根藝之鄉”嵊州舉行,而根雕,已成為嵊州除越劇、竹編之外的又一張文化“金名片”。
新華網浙江頻道12月8日電據嵊州市宣傳部有關領導介紹,中國根雕藝術論壇暨全國根雕藝術精品展將在嵊州舉辦,這是越鄉嵊州市首次舉辦國家級論壇和展覽。業內人士表示,此次展會將為嵊州根雕產業的發展繁榮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將進一步弘揚中國根雕藝術,推動中國根雕藝術在創作實踐、理論研究、展示平臺上取得新的突破,從而進一步探索出一條推動根雕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據了解,參展的作品為2007年以來創作的精品,根據參評作品的具體實際,由組委會評出國家級金獎、銀獎、銅獎若干,同時由浙江省根藝美術學會評出省級金獎、銀獎、銅獎。
參加對象為全國根藝界人士數百人。參加論壇的包括全國工藝美術界的專家學者和知名人士、浙江省根藝美術學會的會員代表等。與會專家學者將在感受嵊州根雕及其他民間工藝產業氛圍的基礎上,就中國根雕藝術的創作研究提出全新的觀點和思路。
嵊州地處古越文化的中心地帶,這里濃郁的民俗風情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孕育了眾多特色鮮明的民間藝術,是著名的中國越劇之鄉、竹編之鄉、根藝之鄉,僅被列入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就有越劇、竹編、根雕、泥塑、戲劇服裝等。而根雕,已成為除越劇、竹編之外的又一張嵊州民間文化“金名片”。根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物化傳承,是嵊州民間工藝的典型代表,是一種集自然造化與藝術家的智慧技能,集具象、抽象和意象于一體的造型藝術。
2007年,嵊州根雕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嵊州被中國根藝美術學會命名為“中國根藝之鄉”。嵊州根雕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東晉著名雕塑家戴逵。當年戴逵喜愛剡中山水而隱居嵊州,并在這里開啟了中國根雕藝術的源頭。一千多年的歷史演變,根雕藝術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得以在民間延續。嵊州根雕深受江南雕刻藝術的熏陶和影響。
由于嵊州境內存有大量古時候的廟宇和民居,精美的木雕、磚雕、石雕和堆灰藝術幾乎隨處可見。根雕藝人們主動從中汲取藝術營養,使作品在雕刻技藝上精美無比的同時,還注重文化的內涵與底蘊,具有獨特的藝術品位。嵊州根雕注重根材的自然形態,又強調雕刻的造型技巧,在手法上追求三分雕功七分天然,以“少雕多留”、“以少勝多”而在國內享盛名,讓自然造型和人工雕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達到“天人合一”的妙趣。如作品《一行觀天》,創制者在保持根材整體材質美感的前提下,對人物內在精神和臉部表情作了恰如其分的刻畫,將唐代高僧夜觀天象的神態刻畫得惟妙惟肖,其他部分則一概順其自然,使人在“天人合一”中感悟藝術的大美。
鄭劍夫的“諸子系列”、“唐女”,吳筱陽的“笑獅羅漢”、鄭興國的“夸父逐日”等無一不是天人合一的精美之作。嵊州根雕所取根材較為廣泛,都突出材質的精良,如甘肅的香柏、廣西的紫柚木、山西的黑格粒等,有的甚至來自世界各地,如越南和印度的黃花梨、紫檀。用這些材質雕刻而成的根雕作品,往往顯得氣質華貴,格調高雅。
近年來,嵊州的根雕藝術家在創作實踐中,還成功開發了古沉木根雕藝術這一新產品。古沉木又稱陰沉木、烏木、炭化木、石化木,是數千年甚至上萬年前深埋在江河湖泊底層的枯木殘根。枯木殘根在水底泥沙中,經上千年的浸泡和磨壓,形成了古樸凝重、銅打鐵鑄般的效果。
古沉木的色澤大多近似于黑色,用這種材質雕就的作品深沉厚重,具有高古氣韻和深奧的精神內涵。“寒江獨釣”、“一葦東渡”等古沉木雕精品,無一不顯得古樸厚重,高貴典雅。經過二十多年的耕耘,嵊州根雕在題材的開掘、表現內涵的拓寬、藝術品位的提升上取得了明顯突破,得到了行家的高度評價。嵊州根雕創作題材十分豐富,既有取材于古代文學的題材,也有反映現實生活的主題;既有以人物為主的作品,也有反映自然百態的作品;既有弘揚傳統美德的寓意,也有倡導時代新風的傳遞。隨著根雕藝術創作和理論探索的不斷深化,近年來嵊州的根雕中出現了一些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的創新之作,如鄭興國以四川汶川地震為題材創作的《媽媽永遠愛你》、《豐碑》等。
這些作品的出現,是創作者在用藝術的眼光去感知時代、認知時代,再用藝術的手法去記錄時代、展現時代,進而推動著作品主題進一步升華的結果。這一方面說明嵊州根雕正在進一步向高層次、深內涵的精神文化產品方向攀登,另一方面,嵊州根雕藝術家開始自覺去把握時代脈搏,思考社會現象,正在不斷培養作為藝術家所應該具備的人文情懷。而這正是越鄉創作者在向藝術家過渡的一個重要信號,也是嵊州根雕正在承載著更多的文化內涵的一種反映。
近年來,嵊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先后出臺了《關于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文化促進民辦民營文化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關于加快文化人才培育和文化精品創作的若干政策意見》等政策意見,一方面積極引導民間資本投入文化產業,另一方面對根雕人才、根雕獲獎作品等實施分類獎勵,對外出參加根雕展評的企業進行資金補助。2005年,嵊州市建成了集窗口展示、市場交易、藝術交流、娛樂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藝術村。
藝術村建成以后,根雕這一在民間“隱匿”千年的古老藝術終于有了一個自己的“家”,并迅速從復蘇走向繁榮,實現了藝術的突破和規模的飛躍。現在,這里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根雕藝術家群體和眾多的根雕產業從業人員,成為全國最大的根雕創作生產基地,成為浙江根雕藝術界的龍頭。
嵊州還通過經常性地在市內舉辦根雕展覽、組團外出參展、邀請國內大師前來指導交流等營造氛圍,擴大影響。目前,嵊州市掌握根雕技藝的有3000多人,其中有中國根藝美術大師3人,高級工藝美術師2人,先后有10多人獲得紹興市級以上命名或表彰。中國根藝美術大師鄭劍夫、吳筱陽被浙江省文化廳命名為“浙江省民間藝術家”,鄭劍夫、吳筱陽、鄭興國、周揚、俞田被評為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
這樣的根雕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不僅在浙江省內獨一無二,在全國也是難得一見的。此外,嵊州市還有專門培訓根雕后備人才的職業學校,每年能為社會輸送數十名的新生力量。龐大的人才隊伍,合理的結構布局,為嵊州根雕的快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短短幾年,嵊州根雕作品在全國及省市級美術展覽中獲獎320次。人才的影響加上大量優秀作品所顯示出來的創作實力,使嵊州根雕在全國的影響力迅速提升。去年以來,在全國各地舉辦的各類民間工藝博覽會上,嵊州根雕的群體亮相都成為活動的一個亮點,如全國第十一屆根藝精品博覽會中,嵊州根雕一共奪得了11個金獎,充分顯示了自己的創作實力和品牌優勢。
與此同時,慕名而來的海內外客商也絡繹不絕,在帶來良好經濟效應的同時又進一步擴大了嵊州根雕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嵊州,正在成為中國根雕藝術的一個重要創作基地和研究基地。歷史悠久——1600多年前,東晉時期著名雕塑家、“中國式佛像”創始人戴逵定居剡縣,在這里開創了中國根雕藝術的先河。特色鮮明——追求“天人合一”,注重藝術創新,取材范圍廣泛,雕刻技藝精良,表現手法多樣。
氛圍濃厚——全市共有上千人從事根雕產業,其中40多人擁有中級以上技術職稱,有集窗口展示、創作交流、產品交易等功能于一體的嵊州市藝術村,有培養根雕人才的職業技術學校。每年還舉辦精品展覽、藝術論壇等交流活動。榮譽眾多——2005年至2007年,嵊州根雕精品在省級以上獲獎60多人次,其中國家級金獎20多人次。3人獲得省級以上民間藝術家或大師稱號,5人成為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影響廣泛——嵊州根雕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2007年,嵊州被命名為“中國根藝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