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國寶,名揚天下。鼻煙壺,流行于清代初年,據說那時的文人雅士幾乎是人手一壺。追根溯源,鼻煙壺是來自西方的舶來品,它是如何成為清朝的“潮品”的呢?今天,我們就通過揚州博物館館藏的一件鼻煙壺來了解一下。揚州博物館講解員胡磊介紹,這件黃楊木的鼻煙壺是清代末年揚州著名雕刻藝術家朱植之的作品,通體高6.8厘米,肩寬3.5厘米,底徑1.7厘米,壺蓋刻得是太白醉酒圖,下附為象牙匙。象牙匙柄的上端,淺刻了西漢音樂家李延年的一首詩:“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象牙匙下端匙內則淺刻了一幅仕女圖,與詩文呼應。鼻煙壺壺身刻有亭臺樓閣,深山流水間有十二位老翁,有的在彈琴,有的在下棋,有的在釣魚,有的在觀泉,各種形態都有。十二位老翁神態安詳,各行雅事。此壺集合了浮雕、深刻、淺刻等多種雕刻技法,布局精當,浮透結合,繁簡互映,刀法純熟。揚州博物館保管部主任莊志軍介紹,這個鼻煙壺相是兩種材質的合璧之作,也是兩位高手的合璧之作,非常珍貴。
原來,壺身部分是由朱植之完成的,而象牙匙則是由鄭桐所制,兩人都是清末揚州著名的雕刻藝人,他們的作品傳世本就不多,而聯手之作更是僅見此壺。莊志軍說,壺上面寫著壽之仁央美正,這是朱植之和鄭桐合作,精心制作的禮品,送給壽之這個人。壺身采用的黃楊木木質堅硬細密,有著“木中君子”的美譽。歷史上,在揚州地區,黃楊木多被選用雕刻壽星、如意等物,用來雕刻鼻煙壺的人很少。
據《新修江都縣志卷》記載,朱植之能在一個核桃上刻出七十二只獼猴,可見其雕刻功力。縱觀此壺,雕刻的人物、樹木和建筑無所不工,無所不精。象牙匙的淺刻書法繪畫也令人稱道:匙柄上字跡細如蠅足,筆力挺勁,而淺刻侍女簡潔飄逸、神態逼真。
莊志軍說,淺刻是揚州的一大特色,因為淺刻是以刀代筆,做到繪畫的感覺,所以揚州工匠都追求淺刻,他們希望達到文人畫的水準,這是他們對自己制作技藝的追求。鼻煙壺,顧名思義是用來盛放鼻煙的器皿。明末清初,鼻煙壺自歐洲傳入我國后,受到了達官顯貴們的追捧。在清代《道光行樂圖》等反映宮廷生活的畫作中,精巧的鼻煙壺更是成為彰顯“皇家氣質”的案頭標配。莊志軍說,鼻煙壺傳入中國之后愈演愈烈,到最后就像買櫝還珠一樣,鼻煙壺已經超過了鼻煙的價值,大家都在比拼鼻煙壺的做工和特別之處。
從西方“舶來品”到本土“傳奇”,鼻煙壺集書畫、雕刻、鑲嵌、琢磨等技藝于一身,汲取了多種工藝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