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樓我是來自香港的一個雕塑家,今天我嘗試用一個藝術家、一個雕塑家的眼光來看來談談這次國際城市雕塑藝術展。其實,北京國際城市雕塑藝術展應該早在十年八年前開才對,但是我在三年前參加的一次國際城市雕塑大展是在長春。這次北京展制作雕塑的藝術家,有些我都見過面。雕塑在中國有它的歷史發展的軌跡,近年中國開放走向世界,在藝術和雕塑上也同步要做世界大家庭里的一分子,自從中國在經濟上加入WTO,中國政治民主化步伐的加快,促使文化藝術的多元化更適合中國走向世界的需要。
![壁畫古人石浮雕](http://home.diaosu8.com/upfiles/21052311/114640_96465.jpg)
一直以來,中國藝術的發展有她的軌跡、有她的道路、有她的方向,現在我們要融合在國際大家庭里面,我們就不得不擺正文化藝術的方向、目的。比如這次國際城市雕塑藝術展提出的口號:“交流、融合、超越”。第一眼看到這三個口號。
感覺像是體育比賽,用在藝術展我認為還有點問題存在。交流是沒有問題的,交流就是傳統的藝術在我們手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我們拿來一起研究討論,這是交流;融合,在藝術理論上、在文化上,不見得一定要融合,可以協調,可以對比,可以不接受,但同樣可以融合起來的,融合尚可接受,但第三個超越,我是不大接受的,如果是比賽,跑也好,跳也罷,我要超越,我比你強,但在文化藝術上沒有超越,各有各的風格,大家融合是要一道跑,不要超越。
所以我認為用創新更適合文化藝術的交流。縱觀現代雕塑發展的里程,在新中國建立以后,雕塑表現的手法是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形式來表達雕塑的思想,在傳統和繼承上有她獨到的風格面貌。第二代即中年左右雕塑家在此基礎之上,因要走向世界。
不得不用“雕塑藝術”的世界國際性的語言來表達其思想內涵,以便同世界接軌;第三代:即年輕的雕塑家,我認為他們是沒有包袱的,有時候連繼承也不需要,直接就發展雕塑,認為他們是處在國際化的社會里、直接要發展他們個人風格。因此,我就把現代整個中國雕塑看成應該如何評價,應該如何看待。我經常透過三個元素。一、繼承傳統民族風格是我們當代很重要的,因為沒有民族風格,沒有地區性的話,在藝術空間里就無法定位。
二、是國際化,我剛才講過,用一種國際的表達藝術的語言,這個語言包括它的形式和內涵,包括它想表達它自己的信仰和個人獨特的見解;因此,第三個因素就是個人風格。藝術如果沒有個人風格,就不是藝術,不是創新,也不可能超越,最后還是個人風格。我講到國際性、國際性,就是一個時空的問題,這個時間就是現在二十一世紀,空間就是全地球的空間不是地球的某一處,不是二十世紀的。
因此,在空間時間都掌握準備好,然后不是超越是創新。創新就是尋找藝術家的個人風格。在這次展覽里,除了一部分外國雕塑家有他們本身的一種地區性和時間性的雕塑形式,雕塑語言多少和我們是不同的。因此,民族風格是很需要的,但要走向世界,國際風格更需要。在所謂超越里面就是我們在民族風格里提升藝術家的個人風格。
這個我認為也是很重要的,我特意跟一些年輕的雕塑家談過這個問題。以上是我要談的一點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