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瓶為清代雍正一朝最新出現(xiàn)的一種造型,作賞賜之用。其器型來源于玉壺春瓶,傳世品形制基本相同,撇口,細長頸,肩部裝飾凸弦紋,圓腹,圈足。賞瓶一般采用這樣固定模式的紋飾,頸部裝飾青花蕉葉紋,腹部裝飾纏枝蓮紋。其喻意深刻,“青”代表“清”,“蓮”代表“廉”,“青”“蓮”合在一起,包含著清中晚期社會的意愿,希望時政“清廉”。賞瓶因其外形俊秀、線條柔美、比例協(xié)調(diào),深得清朝歷代君王的喜愛。其器形為雍正督窯官唐英“參古今之式,動以新意,備儲巧妙”而奉旨審定的款式。
初名“玉堂春瓶”,因雍正帝專用于賞賜功臣。賞瓶成了玉堂春瓶的專指代稱。乾隆后每朝相襲,名稱、器形及用途從未改變。賞瓶創(chuàng)燒以后,很快就成為清代瓷器生產(chǎn)中的一個傳統(tǒng)器型。其中,尤以乾隆時期賞瓶的生產(chǎn)與使用最為盛行。有專家認為,賞瓶是清中期以后,陶瓷造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型。賞瓶的器型優(yōu)美,適合于在器上繪制紋飾,賞瓶賜予功臣之后,此器將被放置于較為明顯的地方,便于臣子觀賞,感受皇恩。賞瓶更適合于觀賞者用手握持欣賞。而賞瓶腹部凸起的兩道弦紋,則更加加強了賞瓶的曲線美。
賞瓶的紋飾不僅只局限于青花纏枝蓮瓶,在乾隆時期賞瓶上的紋飾出現(xiàn)了粉彩賞瓶。早期粉彩賞瓶的紋飾種類很多,清晚期時粉彩賞瓶的紋飾常見的有粉彩百蝠賞瓶、粉彩百蝶賞瓶和粉彩皮球花紋賞瓶。此外,還有霽藍釉賞瓶和霽藍釉描金賞瓶,在光緒朝還曾出現(xiàn)了吹藍云龍紋賞瓶,在2005年的中國嘉德9月份的拍賣中,曾有一件清光緒吹藍云龍紋賞瓶以20.9萬元拍出。賞瓶的紋飾以纏枝蓮紋為主,數(shù)量約占清代賞瓶的80%以上。自雍正朝以后歷代繪紋飾大同小異。雍正、乾隆時期的賞瓶的紋飾以纏枝蓮紋為主,賞瓶主要是以官窯器為主,制作精細,紋飾畫法出于當時統(tǒng)一的“官樣”,因此許多賞瓶的紋飾都是一樣的。
乾隆時期的纏枝蓮紋賞瓶的紋飾多有仿永宣鐵銹斑狀的觸點,這也是乾隆一朝青花的特點。以后各朝也有此類畫法,特別是光緒朝的纏枝蓮紋賞瓶,但這些仿鐵銹斑狀的青花紋飾又多仿乾隆風格,而非真正的永宣風格,所以,乾隆以后各朝的此類賞瓶在藝術(shù)上與無法與乾隆一朝相比的。目前市場上雍正一朝的賞瓶并不多見,常見的是乾隆時期的賞瓶,由于做工精細而受到藏家的鐘愛。
在目前市場上,纏枝蓮紋賞瓶的市場價位最高者當屬乾隆時期的青花纏枝蓮紋賞瓶。清嘉慶時期的賞瓶紋飾也多以二方連續(xù)纏枝蓮紋為主,此紋飾也多延續(xù)乾隆時期的紋飾,構(gòu)圖較為繁縟,纏枝也走向清晰,但花的畫法則具有本朝的特點。嘉慶一朝的纏枝蓮紋賞瓶的市場雖較乾隆一朝低一些,但在清中晚期是最好的,嘉慶一朝的賞瓶數(shù)量瓶不是很多,因此嘉慶賞瓶的市場地位很高。
即使一些品相差一點的,甚至是殘損器仍可以高價位賣出。道光時期的纏枝蓮紋賞瓶的器型與嘉慶時相近,但頸部較嘉慶器稍粗,在紋飾上留白較多,釉色相對較白。道光時期的纏枝蓮紋賞瓶沒有什么獨特之處,與嘉慶時的風格相近。咸豐時期的纏枝蓮紋賞瓶的質(zhì)量相對較差一點,其紋飾的畫法與前幾朝截然不同,構(gòu)圖亦較前朝疏朗。紋飾已不見有細碎的花葉,纏繞的線條清晰明快,花朵的畫法以渲染為主,并有濃重的青花點飾,花心留白,并有夸張的蓮蓬,青花呈色亦鮮艷。
同治時期的纏枝蓮紋賞瓶以異花同向較為常見,構(gòu)圖也較疏朗花朵較為圓潤,沒有細碎的葉片,線條不暢,呆板。與前幾朝相比,層次不甚豐富,主花變形,畫法為色邊填色,纏枝的枝蔓纖弱無力。而且花心已少有留白,花心的紋飾有時就看得不太清楚。此三朝的賞瓶的器型較為纖瘦,與前期的賞瓶相比,腹部較向上提,下部收體較慢。
這個時期的賞瓶最大特點就是瓷質(zhì)下降,釉色較薄,也沒有雍正、乾隆朝的潤,總的來說此時期的質(zhì)量下降,質(zhì)量上雖不及前幾朝。但由于年份足,此時期的賞瓶在市場上還是得到了認可。光緒一朝的纏枝蓮紋賞瓶燒制的數(shù)量眾多,其器型與同治時期大致相同,器腹主題紋飾與前朝相近,但具體紋飾的畫法不盡相同,花瓣邊緣的過尖與前朝的圓潤明顯不同,花朵的層次也明顯好于前朝。
此時期的纏枝蓮紋構(gòu)圖較為繁縟,花瓣的葉片肥潤重疊,繪工較為精湛。光緒朝的賞瓶的器型與前幾朝比,器身較為纖瘦,器體腹部上移,感覺沒有前幾朝的賞瓶豐滿。光緒朝的纏枝蓮賞瓶總體上來看,畫工還算精細,器型也較規(guī)整,雖然某些器物的紋飾有些呆板,但其市場價位相對也較好,流通速度也較快。
由于光緒朝的賞瓶產(chǎn)量大,品種多,因此,光緒朝的賞瓶品相較好的則在30~40萬元之間,次一些的在幾萬到十數(shù)萬元之間。宣統(tǒng)時期的纏枝蓮紋賞瓶并不多,此時的典型時代特征是用重筆點染的手法表現(xiàn)紋飾的正面和側(cè)面,其余的則多因襲前朝。宣統(tǒng)一朝的纏枝蓮紋賞瓶紋飾是最為呆板的,而且器型也大多較為纖瘦,因此市場價位不高,但也在幾萬元到十幾萬元之間。描金賞瓶主要是以祭藍釉金彩皮球花紋賞瓶為主,此種賞瓶興起的時代較晚,是在傳統(tǒng)賞瓶的基礎(chǔ)上燒制的,其器型與同時期的賞瓶器型類同,但器身通體施祭藍釉,釉上有金彩裝飾。
頸部和腹部的主題紋飾為皮球花紋,紋樣異常豐富:有龍、鳳、獅、鹿、團鶴、團福壽、蝠磬、八卦、鷺蓮、鵪鶉菊花、瑞果、松、竹、梅、金魚、月華、花蟲、花蝶、輪花和各種花卉,不一而足。金彩與祭藍釉上下互應,釉面勻凈亮麗,施上金彩紋樣,尤為醒目,別具富麗堂皇之感,更吸引人的目光。但也有只是祭藍釉而無描金的賞瓶,云南省博物館曾藏有一件。
此外,云南省博物館曾收藏有一件乾隆藍釉描金龍紋賞瓶,全器紋飾主要集中在頸部和腹部,描金裝飾云紋和龍紋。描金裝飾在乾隆時期較為普遍,而藍地描金則是其中很常見的一種,往往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此類描金的賞瓶主要流行于清代晚期,由于描金易被磨損,金彩易脫落,保存起來不易,因此品相較好的較少。此類器物的市場價位不算太高,但流通性強。
目前在市場中偽品不少,而且許多為后加彩瓷。在目前的賞瓶仿品中,最大的缺點是現(xiàn)仿的賞瓶在器型上掌握得不好,一般來說頸部、腹部和底足仿得不到位。而對于霽藍釉描金賞瓶來說,最難仿的還有釉和金彩的色調(diào)。但同時此類賞瓶也是最難鑒定的。此類賞瓶從清中期開始出現(xiàn),多以其他瓷器上的紋飾移植到賞瓶之上,所繪紋飾十分豐富,因為賞瓶的器型易于在腹部繪制紋飾,因此,粉彩賞瓶比較受到人們的喜愛,但這類賞瓶并不是都作為賞賜之用,更多的是用于欣賞。
其中最常見到的是粉彩百蝠賞瓶、粉彩百蝶賞瓶和粉彩皮球花紋賞瓶,而這些賞瓶在光緒和宣統(tǒng)朝多見。這些紋飾布滿全器,較為繁細,口沿飾變體蓮瓣,頸部與瓶身的主體紋飾基本相同。但此時也有一些粉彩賞瓶是以以上幾種紋飾為輔,器體顯要位置繪制龍紋、鳳紋等紋飾。此類賞瓶的市場價位還算可以,在今年的北京翰海迎春拍中,多件此時期的粉彩賞瓶估價都在8~12萬元之間,最終都拍出了不錯的價位。
總體來說,在各類賞瓶之中,市場價位較高者乃是纏枝蓮紋賞瓶,即使同時期的賞瓶價位也是如此。筆者對此也曾不解,后遇到原北京博物館副館長張寧先生,在與其交流中其一語道破天機:“賞瓶原本作用即是用來告誡臣下‘清廉’為官,因此才用青花蓮紋,而其他體裁、其他種類的賞瓶都僅僅是用了賞瓶的器型,只可以作為觀賞器而代表不了賞瓶原有的文化內(nèi)涵。
因此只有纏枝蓮紋的賞瓶具有傳統(tǒng)內(nèi)涵,所以其才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shù)和市場價值。再加上粉彩類賞瓶、單色釉賞瓶和霽藍釉描金賞瓶易于仿制,更難于鑒定,而纏枝蓮紋賞瓶則可以從器型、紋飾、風格上進行鑒定,易于收藏者鑒定,當然纏枝蓮紋賞瓶的市場價位要高于其他賞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