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潮8弄,華麗變身的石庫門弄堂,有藝術,有美食,有鳳來儀,非梧不棲。從軌交10號線站點鉆上來,金色的陽光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在遲遲不肯凋零的樹葉間,兩匹鋼結構的長頸鹿雕塑全身披掛著飾片和燈帶,成為“今潮8弄”的鮮明標識。雙休日,一個藝術市集正在進行之中。四川北路與武進路交匯的地方,是虹口區最是繁華的地段,留下一塊“盆地”,成為石庫門建筑群落的保護區,又通過熱水瓶換膽的方式,演變成一個時尚街區。
前幾天疫情突變的壞消息也沒能逼停它的出鏡,四面八方來趕集的人們興致盎然,情神篤定,甚至有些小小得意藏在口罩后面,又被鼻尖頂起。我從網上獲得消息,海派今潮藝術季將藝術展搬進了弄堂,融入市民的生活情景中,逛弄堂,看展覽,世界真奇妙。走進弄堂,果然層層遞進,如桃花源豁然開朗。《城市奇遇空間藝術展》召集了二十多位中外藝術家,包括建筑師、設計師、科幻作家,以外來者的視角講述自己對海派文化的理解及對虹口市井生活的體驗心得。
最喜歡一組大象噴泉的作品,五個紅色樹脂大耳朵象首安裝在水泥墻上,持續噴水,我希望從象鼻里流出來的是免費暢飲的啤酒、橙汁、可樂。空地上還搭了一個舞臺,兩個民間藝人彈著吉他在唱民謠,四五個小男孩席地而坐幫忙打鼓,節拍跟得很準噢。看電影、追劇要有爆米花和醬鴨舌,趕集怎么可以沒有麻辣香鮮呢?有,這不來了!除了室內的潮品商店,露天廣場還搭起了好多帳篷,陶瓷餐具、樹脂茶盤、環保手繪包袋、創意小首飾、手作花生牛軋糖…
還有橘姑娘!橘姑娘是個美眉,但她代表潮汕風味。去年在上生新所的市集上我與她結緣,品嘗了她家的老鵝頭,皮厚肉緊,雅香馥郁。這次她帶來了老鹵鵝、粉肝、牛肉丸、豬頭粽。豬頭粽可不能望文生義地認為就是豬頭肉入餡的粽子,它是澄海民間小食,是“沒有一粒米的粽子”。汕頭人用豬腿肉和豬頭皮加魚露、白酒、醬油及多種中藥材煮熟后拆散打爛,用腐皮包裹起來放入木模中用大石頭壓成薄片,再切割成椒桃片大小。
豬頭粽既是祭祖供品,又可下酒佐粥。邂逅橘姑娘,有點喜出望外。她的本名叫陳妍婷,十年前來上海,在財大金融學院讀信用管理,畢業后回家鄉汕頭澄海創業,成立了一個潮媽媽美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目前還沒有實體店,以個人“橘姑娘”為自媒體進行推廣,每天由媽媽以祖傳手藝鹵制獅頭鵝,經由網絡平臺供粉絲們分享。兩年前在蘇州吳中區的一次練攤,開始了她每年的行走吆喝。“主要是為了品牌宣傳,推廣潮汕美食,自己尋找解決方案,賺錢不是第一位的。”小陳說。
我想也是,每次練攤產生的費用不一定都能賺回來吧。大學時代萌生的想法,在創業中得到了實踐,小陳根據年輕人探幽尋味的訴求設計旅游線路,將潮汕的民俗、民藝和美食串起來,給予每個旅行者不一般的體驗。小陳告訴我:“潮汕地區的民間信仰是嶺南文化不可缺失的重要內容,廟宇多,節令活動多,祭祖拜神便成為日常生活的禮儀,甚至是一種社交形式,對強化族群認同、凝心聚力、和衷共濟相當有效。
同時也產生了種種禁忌和自律,對大自然和民族英雄的敬畏、敬仰之心自幼養成,老鹵鵝、豬頭粽、米糕、紅殼桃等都是從祭品演變而來的。當‘異鄉人’津津有味地品嘗這些鄉土美食時,其實是在體驗守正而又開放的潮汕文化。”潮汕人幾乎家家都有制鹵秘方,“一家一品”才能成為不滅的風情。
小陳的媽媽從外公那里學會鹵制手藝,她又從媽媽那里得到傳承。小陳對香料選擇十分講究,桂皮從東南亞進口,醬油也要多款勾兌,合理的搭配,時間的調度,誠意的付出,使產品更加沉郁芳香。有趣的是,小陳家燒制鹵味就在百年祖屋內進行,吊起晾皮的這一環節也在寬敞的院子里完成。有風吹來的日子,橘姑娘心情特別爽快。
小陳與我聊天時,她的先生和同學在前面接待客人,不少在或市集上結緣的老顧客和大學同學都來捧場,手機一掃,美味帶走。真空包裝的鹵味在冷凍狀態下可保鮮一個月,借助現代物流條件,“橘姑娘”已經走遍全國各地了。“我看好魔都持續繁榮的市場,更是因為虹口曾是廣東移民的集聚地,許多老廣味道都是在這里落地的,我的產品與虹口有很高的黏合度,來上海練攤,更像是一次走親訪友。”潮汕美眉真誠地說。今潮8弄,華麗變身的石庫門弄堂,有藝術,有美食,有鳳來儀,非梧不棲,橘姑娘也應該不會“今朝白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