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5月23日報道,一場場公祭大典在全國許多地方鳴鑼開場,從慶祝“中華母親女媧誕辰”,到“諸葛亮出山1800周年紀念”,從三皇五帝到三教九流,不一而足。一時間,一些歷史名人甚至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成了“香餑餑”,多個地方爭相祭奠。據了解,與女媧“沾邊”的河北涉縣、甘肅天水、山西洪洞等地都曾舉辦過祭祀活動。
5月初,甘肅天水市秦安縣舉行第二屆公祭人文始祖女媧大典。當地有關部門表示,秦安是中華始祖“兩皇”伏羲、女媧的故里。前不久,陜西西安傳來消息,驪山中華女媧文化研究會在臨潼區成立。該研究會公布了12幅女媧雕塑設計圖,并向公眾征求修改意見。據悉,臨潼區將在兩年內建成女媧雕塑。
當地專家稱:考古資料和驪山周圍大量的遺址、遺跡表明,驪山是女媧文化最早的發祥地。筆者不反對“文化搭臺,經貿唱戲”,這種構想的初衷是想借助美輪美奐的視覺享受、藝術手段提升人們的經濟意識,進而招商引資、發展經濟。基于這樣的目的,這個文化之臺就要搭建得科學文明、健康時尚、厚積薄發、穩健有力,要讓藝術品位得到高度張揚,要讓審美教化和娛樂傳達成為藝術基點。
可不少地方政府將女媧挖掘出來,不遺余力進行虛構美化,當作中華始祖進行祭祀,就有點荒唐了。女媧是虛擬人物,僅憑道聽途說的神話故事和神話情節就進行想象性、開拓性挖掘,這種“文化玩笑”還是開得有點大了,大眾認知的女媧是一位神通廣大的神話英雄,恐怕以后孩子們心中的女媧就會成為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了。
就算是這種經濟開發能夠取得一定成就,卻將歷史積淀下來的文化遺產做了扭曲,將數千年積累的人文素質進行了無節制的文化耗竭。“文化的"高臺"搭得太離譜,經濟的"大戲"肯定也沒法唱好,還會制造虛假的文化記憶,糟蹋了文化”。其結果只能加重社會主體的文化粗糙、氣質粗俗,難以達到精神愉悅和精神從容。文化搭臺絕對不能將文化開發當作經濟發展的附庸和贈品,在社會需要面前,它有獨立不容侵犯的社會尊嚴,而不能賦予人為的假空,為了經濟需要,就隨意扭曲文化規律;為了經濟發達,就讓文化扮演跳梁小丑;
為了經濟騰飛,而不惜讓文化成為“四不像”。文化氣質缺乏從容鎮定的定力,缺乏獨立自主的性情,缺乏與時俱進的風度,這種文化荒唐還是少一點為好,否則,文化發展史會將他們定位為“文化敗壞的歷史罪人”。書畫藝術造假、聲樂假唱等造假行為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有人提出了藝術打假立法先行的觀點,“文化有它自身的特點,制定一套獨立的文化監管體系和權威的認證體系勢在必行”。筆者認為,對待政府的這種盲目的“文化造假”,同樣應給予批評和司法糾錯,而不能任其發展,污染視覺和文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