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如果說在以往的TEFAF展會上,中國人更多的是在扮演旁觀者角色,那么在2012年,他們則成為令人矚目的參與者。中國藏家與西方藝術市場相遇于馬斯特里赫特,是資本與市場的相遇,也是東方審美與西方文化的一次相遇與碰撞。
每年的3月中旬,只有12萬人口的荷蘭南部小城馬斯特里赫特便格外熱鬧,來自歐洲乃至世界各地身份各異的人——藝術品展商、私人收藏家、博物館館長、畫廊經紀人或媒體人都聚集于此,目標是一致的:歐洲藝術與古董博覽會。今年的馬斯特里赫特也不例外,來自歐洲和美國、加拿大、阿根廷和韓國等19個國家的265家世界頂級的藝術品和古董交易商加入,TEFAF這個號稱“世界頂級的藝術品與古董展”顯得比以往更聚攏人氣。
2012年是TEFAF成立25周年。開幕當天,荷蘭女王親臨現場,更為它的25歲生日增添了特殊意義。除了藏品與藏家,每一次媒體也都會用一定的筆墨來渲染一下TEFAF的“排場”,比如為布置會場用了多少鮮花,嘉賓們喝了多少瓶香檳。因為有很多名流蒞臨,馬斯特里赫特的亞琛機場更是進入一年里最繁忙的階段。去年TEFAF期間,有154架私人飛機降落于此,機場不得不把一個跑道設置成臨時的起降區;今年則有360架私人飛機,據說其中包括貝盧斯科尼和邁克爾·舒馬赫的專機。
吸引這些名流的是這里最頂端的藝術品。一些眼疾手快的收藏家也迅速出手,在預展開始后的10分鐘里,一名買家來到倫敦展商TheWeissGallery的展位上,僅用了20分鐘,就以250萬英鎊買下最近才被重新發現的16世紀英王亨利八世的精美肖像畫;
著名畫家魯本斯的畫作《耶穌受難記》也以350萬美元的價格在預展中被私人收藏家買下。一座描繪哈特塞普蘇特女王的罕見的埃及石灰巖浮雕在展會開幕前就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興趣,哈特塞普蘇特女王是一位不甘心只當法老的妻子而憑自己實力當上法老的偉大女性,有關她的肖像存世極少。這座標價68萬歐元的浮雕也在第一天預展中被一位美國私人藏家買走…到了傍晚,在很多展廳里,一些古董或藝術品的標簽便被貼上粉紅色的圓點,表明“已售出”。
即使不是收藏家、不是投資者,作為一個普通的藝術愛好者,你也完全可以把TEFAF的展廳當成是種類繁多而水準頗高的博物館。在這里,你既可以欣賞那些歷史上最偉大的繪畫大師——比如達·芬奇、桂爾基諾、倫勃朗、凡高、高更和魯本斯的作品,還可以體驗與古典繪畫藝術完全不同的另一類新型藝術——1975年由美國藝術家亞歷山大·卡爾德設計的“世界第一輛寶馬藝術汽車”也出現在2012年的TEFAF上。除此之外,一些難得一見的展品也為展覽平添不少趣味。
比如畢加索為第一任妻子、俄國芭蕾舞女演員奧爾加畫的肖像,安迪·沃霍爾200幅從未公開過的素描畫,法國珠寶設計大師、公認的新藝術派珠寶設計天才勒奈·拉里克設計的精美絕倫的黃金鑲鉆石和琺瑯蜻蜓掛墜,伊麗莎白·泰勒的18克拉黃金手鐲…在二樓的一家展區,還看到了理查德·阿維頓拍攝的那張著名的金斯基與蛇的照片,工作人員告訴本刊,這個攝影作品全球限量100張,所以也要價不菲。走過25年的歐洲藝術與古董博覽會,已不乏許多頗具傳播性的收藏傳奇故事。
上世紀90年代的一天,私人藏家多拉·詹森一邊飲著香檳酒一邊欣賞阿塞爾·維伍德的展品,但身旁擁擠的人流卻將她擠到了鄰近的山姆·福格的展臺——一個她先前并不了解的展商。參觀完展品后,詹森買下了一本中世紀的泥金裝飾手抄微縮本。這件當年以普通價格不經意間購買的展品后來卻成為詹森最引以為豪的收藏,因為這幅15世紀的作品“是目前存世的最偉大的《時令之書》之一”。
在TEFAF里發生的類似傳奇故事還有很多。2008年,一名私人藏家從展商倫敦和紐約迪金森公司處購得一幅凡高的兒童人物肖像畫——《拿著橘子的男孩》。這幅色調明快、充滿生機的肖像畫作于凡高去世前的幾周,這是凡高生命中極為難得的短暫的愉快時光,畫中的人物拉烏爾·雷維特是凡高最后居住的法國小鎮——奧維爾鎮上一個木匠的小兒子。從這幅油畫第一次出現在藝術品市場上已經超過90年了,要價更是高達3000萬美元以上。
“歐洲藝術與古董博覽會的成功只有一個理由——不是位置,不是宣傳,不是誰來出席了,也不是什么高素質的游客或有錢的贊助方,它的成功很簡單,就因為世界上最好的畫廊和古董商將世界上最好的藝術品帶到了這里。”來自紐約的金融家吉姆·赫奇斯專門向藝術家、畫廊和收藏家提供投資資金,他這樣評價TEFAF,將馬斯特里赫特看成藝術品投資者的必到之地。
除了對高品質持之不懈的追求外,一套完整而嚴格的鑒定機制,也是促使TEFAF確立其古董藝術博覽會地位的原因。“每一張繪畫、每一件藝術品都由一個專業的獨立的鑒定委員會鑒定審核,從而確保展品的高品質。”歐洲藝術基金會執行委員會主席本·杰森說。隨著展覽內容和規模的不斷擴大,專家團隊也逐漸壯大,到2010年已經有168名屬于26個團隊的國際專家組成的審核委員會對參展作品的質量、真實性、起源等問題進行審核,任何不符合規定的展品都要搬離展覽現場封存起來。
有兩層展廳的TEFAF衣香鬢影,擠滿了穿著時尚而舉止優雅之士。留心觀察,會發現參觀者往往是以家庭為單位,每每看到感興趣的展品,他們掏出紙筆,記下相關信息。很多家庭每年會有一定的預算,有時不同代際的人因為品位和偏好不同,間或會有小爭論。購買藝術品已經是西方中上階級的一種生活習慣。
在此背景下,TEFAF顯然更多是西方人的世界,展品也以西方藝術占據絕對主流。目前TEFAF的參展商中有二十幾家經營中國古董,來自荷蘭本地的Vanderven就是其中一家。工作人員妮可說,他們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開始收藏中國古董,她指著一尊白色的清代佛像說,這是他們最貴的展品之一。TEFAF的很多展品都嚴格地注明它的被收藏記錄,這尊佛像也不例外。
“我們之前帶它到香港參展,沒想到還找到了制造這尊佛像的工匠的后人。”妮可說。來自布魯塞爾的吉賽爾女士是西方收藏界的一位傳奇性人物。上世紀60年代初她曾在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工作,從此與中國文化結緣,現在已是頂尖的中國文物收藏家和經營者。
被稱為“青銅女王”的吉賽爾這一次帶來了一批中國古青銅器精品參展,其中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鼎,重約15公斤,紋飾繁復精細,銹色勻凈瑩潤,是展場內最有分量的一件器物。這座鑄造于公元前771至前475年東周朝代的青銅“升鼎”標價300萬美元,到目前為止僅有三座這樣的青銅鼎被世人發現。在吉賽爾的展廳內,一個中國人正仔細端詳著出自商代的一個鼎,聽到15萬歐元要價,他有些猶豫不決。“我覺得價錢有些偏高,但最重要的是,這里的東西肯定都是真的,國內假的太多了,不敢買。
”這位從德國趕來的先生告訴本刊。問起他買這個鼎的目的,他脫口而出:“這個送禮比較好!”“目前TEFAF還沒有中國的參展商。”本·杰森說,“很希望有中國高品質的古董店和畫廊來參與。不過TEFAF對參展商的要求高,百分之九十是頂級的。中國同行的參與要符合我們的標準。”要成為TEFAF的參展商,要有專業同行的推薦,還要經過實地考察。杰森在去年參觀了北京和上海的一些畫廊和古董店,他說:“中國的古董商也在學習,要建立誠信標準,樹立誠信形象,這需要時間的積累。”先于中國展商到達TEFAF的,是那些興趣盎然的中國私人收藏家們。
2011年,TEFAF迎來了第一批有組織的中國收藏家,今年,由國內不同媒體或機構組織的一百多位中國藏家更是“浩浩蕩蕩”。為此,TEFAF還專為中國收藏家舉辦了一場“中國之夜”酒會,“China”在這一屆TEFAF上也成了一個熱門詞語。如果說在以往的TEFAF展會上,中國人更多的是在扮演旁觀者角色,那么在2012年,他們則成為令人矚目的參與者。
“中國當然是大家的希望所在。”本·杰森告訴本刊,中國買家是在最近幾年突然出現的,杰森將那些新近涌入收藏界的中國收藏者形容為“視覺性或者市場性”藏家。“他們可能看了一幅畫感覺舒服,就買了,或者更看重畫作作者的名氣以及所謂的升值潛力;相反,傳統藏家一般都是研究型的藏家,他們買東西也會更看重這件東西背后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據TEFAF中國代表處代表徐曉玲透露,這次中國藏家在TEFAF的成交量,據不完全統計有1000萬美元。
實際上,除了琳瑯滿目的展品,這次展會另一個比較引人注目的焦點,則是歐洲藝術基金會在3月16日披露的最新信息: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品和古董市場。這一藝術品市場的歷史性拐點信息是在TEFAF發布的《2011年國際藝術市場:藝術品交易25年之觀察》中披露的。這份報告是受歐洲藝術基金會委托,由專業從事藝術和裝飾藝術市場研究的文化經濟學家、藝術經濟學的創始人克萊爾·安德魯博士所撰寫。這份報告顯示:中國在全球藝術品市場所占的份額由2010年的23%上升到去年的30%,取代了多年的冠軍美國;
而美國則以29%的份額列全球第二;2010年即被中國超越的英國以22%的份額保持季軍地位;而第四名法國所占的份額遠遠落后,僅為6%。克萊爾·安德魯在報告中強調,中國的發展“也許是近50年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變化之一”。中國市場的強勁上揚加上藝術品特別是現、當代藝術品領域銷售的上升,使全球藝術品與古董市場出現了持續的升溫,2011年全年成交額上升7%,達到461億歐元,相對于2009年經濟危機時上升了63%,雖然仍沒有達到2007年衰退前的最高點481億歐元,但這些數據表明在過去的兩年中,藝術品市場已經獲得了有效恢復。
“除了規模上的快速擴大外,最近10年見證了藝術品市場銷售在地域分布上的重大變化。”安德魯認為,“下一個10年將是新興市場國家對全球經濟發展貢獻大于發達國家的第一個階段。”中國的藝術品和古董拍賣市場是全世界最具上升動力的市場,2010年激增177%,2011年又繼續上升了64%。對于中國這個高速發展的市場,杰森的看法是:“我不認為中國藝術品市場會遇到太多問題,在發展過程中,法國、俄羅斯和日本市場都遇到過一些問題。
很多中國收藏家告訴我,相對于股票和房產,他們更愿意投資藝術品。如果西方人認為中國人財大氣粗,他們也錯了,我接觸的中國買家還是比較慎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