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4月份以來,隨著各大拍賣公司的春拍相繼舉槌,標志著2012年春拍大幕已徐徐拉開。今年國內藝術品春拍形勢是好是壞,相信是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話題。雖然剛剛結束的香港蘇富比春拍獲得了24億港元的拍賣業績,而且還有兩件拍品的成交價突破了億元大關,算是為今年春拍開了一個好頭,但筆者發現,由于今年春拍市場早已被大家定下了“調整”的基調,再結合不久前舉辦的小型拍賣來看,總的形勢并不樂觀。
民間資本的介入和企業家紛紛涌進,一下子藝術品市場就“火爆”了,并很快拉動藝術品進入了“億元時代”,也讓業界人士明顯感覺到,外部資金的大量流入。因此,有分析人士稱,這些資金雄厚的企業家的進入,一方面促進了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繁榮,另一方面則不斷推高了藝術品市場的價格。不僅如此,業內人士還認為,目前民企老板熱衷于收藏藝術品,除了看中其巨大的升值空間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還在于,收藏藝術品不僅可以提升企業文化,還能帶來一定的高收益率,與此同時,古玩字畫等收藏品,國家沒有明確規定它不屬于企業固定資產,稅務部門也在某種程度上默認其就是企業文化投資的經營成本。
所以可以歸入企業的“固定資產”中,再說了,我們還可以這樣來分析,如果民營企業通過競拍而獲得的藝術品,憑發票來充當固定資產里的經營設施項目,那么,就可以每年提取折舊來列入成本,這樣一來,幾年以后就可以轉換成“零資產”,也就可以免稅了。不僅如此,大部分收藏品的價值也在不斷增值,因此,企業家的資產實際上增值了。這種兩全其美的事,何樂而不為?
這正是時下一些企業主之所以迫不及待地進入這個行業,并毫無顧忌地大量購入藝術品的真正原因。首先,因藝術品市場的“火爆”,一方面導致了拍賣行傭金的水漲船高,另一方面也因此新涌現出許多大大小小的拍賣公司。一些小型拍賣行,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往往為了生存使出渾身的解術,或補貼賣方、下調傭金,或替賣家回避個人所得稅,甚至故意拍贗品、雇“托兒”抬高價格,獲取相關利益來維持生計。另一方面,由于市場競爭激烈了,大型拍賣行也不得不投入更多人力物力,來搜尋和征集拍品,而且紛紛提高買方傭金比,從而導致運營成本的無形上漲。
其次,一些拍賣行為了追求人氣,在藝術品市場上搞一些明星效應即用非該行業的名人的藝術作品來拍。雖然明星書畫作品有其“名”的一面,但終究與真正的藝術作品還有一定的差距,在藝術品市場尚未健全的今天,容易混淆視聽,誤導消費。當然,藝術品市場有其自身的規律,無論明星名氣多大,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作品本身。再者,藝術品市場相關的統計也很混亂,缺乏權威的統計數據,而且統計不全面,標準不一,讓業內人士產生置疑而影響聲譽有礙發展。
因此,如何確保這些統計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這是業內普遍關心的問題。尤其是官方數據,在尚且無法完全保證真實性和準確性的情況下,那些民間機構的數據又有多少可信度?所以,中拍協和相關監管部門,必須采取措施以確保這些數據的準確性、真實性和權威性。最后,拍賣市場也正在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悄然影響著境外市場。一個有趣的現象,每當在香港、倫敦和巴黎等一些世界性藝術品拍賣的重鎮,舉辦拍賣活動時,往往擠滿了中國人。
不僅如此,中國人的興趣還不僅僅在書畫古玩上,對名表、首飾甚至名酒等的拍賣也十分熱衷。權威人士分析,主要在于中國富豪人數猛增,這是其一。除此之外,中國的崛起,中國富豪對藝術品著迷,無形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收藏者和買家群。這對多少年來一直壟斷世界拍賣市場的國外拍賣機構來說,無形是一種挑戰,同時也給中國的拍賣機構,提供了一個走向世界的良機。眾所周知,目前藝術品的流通市場正在迅速成長,拍賣會一年比一年多。
藝術品市場火爆說明中國經濟好了,出現些問題也在所難免。但有一個問題我們必須清醒,千萬不要以為這種“火爆”就是一種繁榮,就意味著進步。相反,市場之所以如此之火,可能正是經濟遭遇困難的反照。另外,地域之間“強者恒強,弱者恒弱”,以及“贏家通吃”的現象,也不是好現象,恰恰表明中國藝術品市場存在弊病和問題。2011年秋季的大型拍賣會開始調整,以及今年春拍的明顯不如往年,反倒是一種良性的調節。
本來中國巨大的拍賣市場就很獨特,以往的發展速度也過快,國內市場應該有一個完善和消化的過程。可以這樣說,中國藝術品市場,道路是曲折的,而前景卻是光明的。不過筆者從接觸的一些資深藏家處了解到,由于今年藝術品春拍的征集工作開展異常艱難,為應對可能出現的市場低迷,各拍賣公司也是想盡辦法,除了在保持原有優勢業務之外,紛紛開拓新專場來擴大自身的影響力。
另外,在拍品的取舍上也更為慎重,將以往的數量優先開始向質量優先轉變,因此可以預見,今年春拍的整體質量也可能較以往有較大的提高。與此同時,為了保證市場成交率,在拍品的定價上也將更加合理,這對于收藏投資者來說,今年春拍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買入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