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證券投資,第二步房地產投資,第三步為藝術品投資——“三步投資”基本上已被各國經濟學家定為經濟投資的必然規律。而從投資的收益比例以10年為1個周期來算,尤以藝術品投資的回報比例最為穩健豐厚。近幾年來,西方國家的博物館對高古陶塑尤為重視,收藏界及拍賣行對我國特有的高古陶塑更是青睞有加,在蘇富比、佳士得等各大拍賣場,高古陶塑拍賣價更是屢創新高。杜平,筆名雕刻時光,資深收藏家。
長期從事古董收藏及古文化研究鑒賞,私人藏品主要為高古玉器及陶塑等項,尤在以巴蜀文化、古滇國文化為主項的玉器、陶器、青銅器等諸多收藏研究領域頗多建樹。自幼即酷愛中國文化及人文歷史研究,尤愛書法,擅古文化鑒賞寫作,文章文彩飛揚,在致力于弘揚遠古巴蜀陶塑及三星堆、金沙遺址文化研究方面,在藝術品收藏界中影響甚深。
在我國古代陶塑中,尤其是巴蜀漢陶,因為題材廣泛、造型精美、內涵豐富,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在中國考古、雕塑、美術、藝術史上都有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海內外被博物館及文博、藝術界推崇為不可多得的高古藝術至寶,其投資潛力巨大。但現今國內高古陶塑還沒有得到國內收藏界應有的重視和解讀,國內收藏價格僅有國外拍賣價格的1/10,因此其價值現在遠遠未能充分挖掘出來。
藝術品投資家分析認為,從古玩投資規律來看,目前高古陶塑投資正當時。“說唱俑”潛力無限根據中國考古記載,在四川的東漢墓中先后出土了10多件形像滑稽、擊鼓說唱的說唱俑,這些出土的珍貴文物大部分被國內博物館收藏,有的出土時大部分已損壞,也有的流落在民間,更有極少數被偷運出國,成為世界各大博物館爭相收購的獵物。這些珍貴的藝術品平日難得一見,藏于國家博物館的國寶——抬腿擊鼓說唱俑,其圖像曾被收錄在國內教科書中,成為中國雕塑的經典代表之作,曾給人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說唱俑在古代雕塑中被列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今天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曲藝節目中的相聲、鼓書、快書、快板,演唱者手拿銅板、竹板、大鼓做各種滑稽、逗人的演唱,就是古代說唱俑的延續.說唱俑堪稱今天這些說唱藝術門類的開山鼻祖。今年“十一”期間,四川新都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曾展出了一件鎮館之寶——說唱俑,在其展臺前人頭攢動,其幽默詼諧的生動形象受到了觀展者的一致好評,國內各大媒體都對其進行了廣泛的報道。一尊說唱俑,流傳兩千年,其藝術感染力持久不衰,可謂是藝術來自生活,來自人民群眾的最好實物代表。
此擊鑼說唱俑極為罕見,為漢代陶塑精品中的經典代表之作,其歷經2000余年的歲月滄桑,看起來仍然非常生動可愛,充滿戲劇性、民俗性,與漢代陶塑典型的不拘一格雕塑手法、面帶喜樂的表情特點完全吻合。完好無損的外觀和表達出的傳神的人物形態,不但是研究漢代民俗、生活、服飾、文化、歷史的重要依據,更是研究古代雕塑的重要代表作,專家點評其堪稱館藏級的國寶器物。
成都書畫院院長郭生見到此說唱俑后,十分欣賞,認為此說唱俑代表了巴蜀漢陶高深的藝術造詣,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遂欣然揮毫,題寫:古蜀瑰寶,作為對藏家弘揚巴蜀文化的褒獎和認同。如何鑒別四川漢陶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慧眼如炬辨真偽。鑒別漢陶并不難,建議從以下幾點入手。
出處:世間萬物皆有淵源,傳承有序,首先是器物的產地出處,這是比較關鍵的一項。川俑只在蜀地特有,有它的特質,我們可以首先從它的來歷佐證斷定它。神態:漢陶最主要的就是它的神態鑒定。一般經驗豐富的藏家“火眼金睛”的第一眼最關鍵,行家一眼就能分辨出陶俑的真假,謂之為一眼貨。漢代的四川,是當時全國農業最富庶的地區,天府之國物產豐饒,所以,制作出的陶俑普遍都有一種“喜樂富足”的神情。
那種質樸、純真的微笑,無憂無慮的神情,有心靈感應者,都會一見而心領神會。川俑表現出的都是一瞬間定格的微笑,雕塑手法刪繁就簡,簡練樸素。無論是舞俑、聽琴俑、庖廚俑、吹蕭俑,在“喜樂無憂”之間還流露出一種鄉儒般的儒雅神態,顯示著內心世界的平靜安詳。
雖經土埋千年,歷經千年光陰的打磨,一般臉部眼睛表面均已風化模糊,但觀之仍能感受到人物所表現的淡泊無邪。以農夫俑為例,安逸的表情是心靈的最好表現,充分表現出農夫豐收后的心情狀態。即使是說唱俑,在眉飛色舞間,表現出來的也是一種樸實和善的幽默滑稽,神韻雖生動,但絕無油滑之態,此物尤令美術界、藝術界人士喜愛。鑒定四川漢俑,如首先能掌握“觀神態”這一關鍵點,其他問題均可迎刃而解。
工藝:早期漢陶靠手捏成形,刷去浮土后,還會看到表面或腔體內大拇指的指紋。真品漢俑大都是通過合模加捏、刻畫、堆塑等多種表現方法而成。大部分為掏空雕塑,特別重要的是大型漢俑真品往往整體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部分構成。尤其是頭頸部分都留有間縫,頭部有的是套上去的。有時,馬腿部及前后身體、獸尾等部皆由分段插接而燒制。有些陶塑成后,表層經竹片修刮打平,留有削刮痕跡。
其中有些高溫陶已有瓷化特征,扣之鏗鏘有聲。土沁:一般表層酥化,風化嚴重,土沁均勻與陶體渾然一體,粘固在一起,比較堅硬。有些因地質原因留有蜀地鹽晶體在土沁上,此點極難作假。但也有崖墓出土的陶,只有表層有少許土沁,狀極新,要用心去揣摩判斷辨認。如是崖墓出土的陶,表面局部常沾帶有一些很牢固的白色狀巖崖漿,這是由崖墓中的碳酸鈣自然形成的,厚薄不勻、分布散亂,呈片狀、塊狀。
而新仿的陶俑土沁,有的是直接用水蘸墓土刷上去,再經過太陽暴曬等,但這種假土銹多清洗幾遍即掉落。其次是水攙膠水再將墓土、黃土粉、漢磚粉末撲打上陶表面。如用布使勁試擦拭,有膠水的假土銹會出現膠水凝固后的亮光及流動的狀態,不難分辨。還有一個簡便的鑒定方法,即看陶俑外層與內壁的土銹狀態,土銹色澤、硬度里外相似渾然一體的,真土沁可能性大;
如土沁里外不一樣,外舊內新,外硬內松,用手一摳,很容易塊狀般脫落的,這就是贗品。土味:陶器大多經過幾千年的歲月,深埋于地下,土沁深入肌理,聞之土腥味深重,新做的器物則無此特征。觀真:多看真品,如到博物館觀摩,多看實物及圖冊,用心揣摩,即可萬物存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