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上午,由江蘇省委宣傳部、省委統戰部、江蘇省文化廳、南京大學等聯合主辦的《文心鑄魂——吳為山雕塑藝術展》即將在江蘇省美術館拉開帷幕。100尊文化名人的雕像,將再現中國歷史上優秀文化人的精神風貌。而在生活中,吳為山與其中一些名人也有過異常親切的交往。
昨日,百忙之中的吳為山向記者披露了他與大師們交往中一些感人的細節。顧毓琇:我不笑,也不哭文理大師顧毓琇,南京大學前身老校長。2002年4月,吳為山隨學校領導前往紐約奧克拉·荷馬城,拜會顧先生,并為之塑像。讓吳為山至今想起還激動的是,到達的第二天,這位百歲老人親自打來電話,要到他們下榻的希爾頓拜望遠道而來的客人。面容清癯的老人告訴大家:校長、教授們萬里迢迢、辛苦倍加來看他,他激動得一夜未睡好。他對吳為山說:看你的作品以為你是60歲的人,原來才40歲。
當他得知吳為山是江蘇東臺人時,高興地說:“噢,江蘇出人才。”看到吳為山為他所畫的中國畫,他更激動:“畫,中國畫!”水墨所傳達的特殊文化氣息,勾起了他的回憶:“我與藝術有緣。林風眠、黃賓虹、趙無極、朱德群算是成功的,”又說,“當年齊白石為我畫了三張畫并刻了二方印章。”為了配合雕塑,他撰寫了自評“學者、詩人、教授清風、明月、勁松”,建議將文字刻在塑像底座上,其率真令人感佩。在一旁陪伴的顧老的女兒,拿出幾張早已準備好的照片說:“這照片上面有些笑容,塑像時可以參照。
”顧老聽后很敏感,立即糾正:“我不笑,也不哭,我想哭,哭不出來!”望著儼然一尊雕塑的顧老,吳為山頃刻間激情充沛,他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塑泥,于15分鐘左右塑就了一尊10厘米大小的顧先生像。顧老面對著像,久久無語,表情依然:不哭,也不笑。數日后,一尊80厘米高的顧老像在南大落成,青銅鑄就,與百年南大紀念鼎同質、同色。
楊振寧:你可以摸我的頭吳為山1997年認識楊振寧,就有一見如故的感覺。此后兩人一直有書信往來。1999年在南京大學兩人有了一次長談。做泥塑時,楊振寧在旁邊2個多小時,吳為山汗流浹背,楊先生則一會兒微笑,一會兒嚴肅,一會兒沉思,他甚至說:“你可以摸我的頭,你可以感受?!眳菫樯秸f:他很懂得藝術家的心,也希望我能表現他純真的一面。等泥塑出來后,楊振寧拿著照片一點一點地琢磨,像是在發現科學真理。
當吳為山完成這件漢白玉作品后,便寄信給楊振寧:“…在人類發展的進程中,你用自己的人品、學識自塑了一尊雕像…因此我想底座上還是只寫‘楊振寧’三個字,不要任何后綴,且最好你自己來寫。”出乎吳為山意料的是楊先生在回信中說:“我建議:由你寫…
”費孝通:對于歷史來講,個人算不了什么吳為山接受委托,為費孝通教授塑像,如何表現他的“神”令他頗費思量。費老說:“所謂神,是指一代人的精神特征。如表現知識分子,就應抓住不同時期該階層的精神風貌?!睂Α吧瘛钡睦斫獬絺€人特征,上升到了“一代人精神風貌”的宏觀高度。但“形”呢?費老說:“對于歷史來講,個人算不了什么,重在塑造一代知識分子的形象?!边@使吳為山對費老總是微笑著的“形”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費老的微笑是他寬廣豁達的胸懷、隨和恬淡的風度進入“自由王國”的外化。在傾聽費老講話的過程中,吳為山眼前幻化出一尊巨大的青銅頭像,微笑著,頭略仰,仿佛正健步于人生大道…
他塑造了一尊碩大無朋的頭顱,試圖以體量的絕對性先聲奪人,給人以無限智慧的深刻感受;同時著力刻畫了費老的“微笑”,這是一個相當微妙的感情形象,那嘴唇正欲講話或者處于一句話停頓之時,他觀察過,先生往往在講話停頓的瞬間,閃爍出思想的光芒,而后妙語連珠,令人叫絕。因此,把握笑的“度數”是至為關鍵的。數月后,在和風暖人的春天里,費老面對自己的塑像,拉著吳為山的手:“真是不簡單,不容易!
”后親筆書就“得其神”、“游于藝”以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