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博物館藏元代道家玉符箓,長16.3厘米寬7.1厘米厚2.5厘米:青玉,長方形。上部呈弧形,兩側及底部平直,左下角有傷缺。六面皆陰刻填朱銘文。符箓筆畫彎曲,似九疊篆。符咒類皆含藏宇宙奧秘之意,非得道之秘密中人概莫可揣測。符下部所鐫“敕召萬神”四字表明,應為道家玉符“召神敕令”。
“玉清始清,玉符告盟,召命三界,統攝萬靈。符到速遵,符到速行,女青詔書,如帝親行。上元、中元、下元之精,敢有不順,拒逆張鱗,萬神斬首,不得留停。符召本壇,詣省、府、司、院帥雷神,速赴特來,王皇詔書,刻行萬程。謹如太上昊天金簡玉皇上帝律令。星火奉行疾”。二、天、地、水三界眾神——上元、中元、下元之精,敢有不從者斬無赦;玉冊上方側面橫刻5字,從左向右依次為:“風、云、雷、電、雨”。玉冊下方側面刻5字,從左向右依次為:“金、木、水、火、”。玉冊左、右兩側,刻有周天二十八宿星名,順時針轉讀。
左側刻十四字為:“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分別為東方七宿和北方七宿;右側刻十四字為“、、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分別為西方七宿和南方七宿。玉冊上、下、左、右四側面所鐫刻銘文除自身含義外,還有廣大的延申意義:上方所刻“風、云、雷、電、雨”,代表氣象為上天,下方所刻“金、木、水、火、土”,分別五行代表生養萬物的大地;左右兩側所刻寫的周天二十八星宿,代表上下十方世界。
表示這件玉冊符箓可以覆蓋天地萬方。道家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道家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者神仙也。“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總的來說,道教的思想中“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是認為在“三界”和“五行”這個范圍里雖然也可以超脫生死,但是有約束,不如意的,跳出三界五行就是要脫離這個范圍,不受這個范圍約束,最終超凌三界,逍遙太清境,就可以真正的自由自在,長生不老。
道教把玉看成是一種高貴的神靈之物。玉符告盟,是玉清所發出的神符,即元始天尊頒下的盟威信物。“玉清”是道家最高仙境元始天尊所治的玉清天境。此器是反映元代道教的符銘冊,從冊背面銘文可知,這是一道“玉符”,玉冊正面道符上方有“□”,“玉”,表示道教最高神玉清降臨,“日、月”表示天境各自光輝文博專家王育成先生研究認為:此玉冊正面道符可稱為玉清總召符或玉清敕召萬神符,是元代道教使用的玉符。
此玉冊符銘基本意思為:四方尊天,天清臨御,日月照輝,皇天降命,太上治職詔諸天,萬神萬鬼擎奉行,此符敕召萬神。元代崇尚道教,元末明初編纂的道教法術總集《法海遺珠》中,錄入了許多元代及元代以前的符箓道法。此件玉冊是目前僅見的元代道教符銘冊,為傳世品,有很高的價值,為研究元代道教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