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歷史上曾是北齊皇帝高洋之父高歡的避暑宮,山下興建了天龍寺得名,宋代后易名為圣壽寺,一九四八年失火,寺廟被焚毀。現已修葺一新,石窟,始鑿于東山魏年間,隋、唐統治者也繼續在天龍山開鑿大批石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龍山石窟位于東西兩峰懸崖半腰,這些石窟中,有東魏、北齊、隋、唐各代開鑿的石窯二十七窟。東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三窟,寺西南三窟,窟之間山徑相通。天龍山石窟的雕塑技巧比北魏大大前進了一步。第九窟,原有木構,閣內唐代石窟分上下兩層,上層彌勒大佛,坐像高約八米,局部雖有毀損,但仍是天龍山石窟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尊石雕塑像。下層,觀音立像高達十一米,形態生動,姿態優美,身披瓔珞,羅紗透體,體態豐滿,薄軟的羅紗質感清晰,是天龍山石窟中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尊雕像。
東魏石窟;位于天龍山東峰的第2、3窟,即為東魏后期高歡攝政時期所開鑿。東魏石窟造像題材范圍比較狹窄,是北魏云岡石窟模式的延續。一般多以釋迦牟尼的說法像為主尊,兩側分別是禪定像和脅侍菩薩造像,是一佛二菩薩的組合造像。其形制為方形,鑿出蓮花藻井,窟內四周底部鑿出沿著壁面下部的一個低壇,壇上正壁、左壁、右壁各開1龕,是3壁3龕式的石窟。3尊造像,正壁、右壁是結跏趺坐像,左壁是倚坐像。雕刻方法屬貼壁圓雕和浮雕技藝結合手法,造像面相消瘦,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蔽全身,雕刻線長清晰,浮雕中的樹下菩薩、維摩、文殊像,神態各異,造型生動,體現了東魏繼承北魏的傳統雕刻技法,結構緊湊,刀法純熟,簡潔明快,樸實莊重,具有強烈的寫實性。
以第3窟為例,龕內為一佛二菩薩像,龕外雕二供養人像。佛像面相清瘦,身體修長,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紋平直階梯形;菩薩袒上身,下著長裙,披巾于腹部穿環;飛天發髻作雙結,上身直,腿彎屈,著緊身褲;供養人舉手作揖,屈膝欲跪,神態喜悅。石窟造像風格與云岡三期、龍門二期、敦煌北朝三期相近,早于安陽寶山靈泉寺東魏武定四年大留圣窟。北齊開鑿的石窟共有3窟,即東峰1號窟和西峰的第10號、16號窟。
北齊石窟仍以北魏流行的前后室方形窟為主,3壁3龕,造像題材為釋迦多寶、交腳彌勒和倚坐佛。前室廊鑿八角柱,刻仰蓮、替木,承接替木的額枋上有斗拱;斗拱分別為一斗三升和"人字形,構造尺寸與實際建筑相近,代表了北齊的木構建筑風格,具有很強的時代感。窟門兩側雕力士像,窟頂雕飛天。譬如,正面壇基上鐫刻釋迦多寶說法像為主尊,壇前正中刻摩尼珠,側面浮雕二蹲獅奉博山爐。兩側一佛二立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薩;
壇前刻乾闥婆伎樂人像,細腰鼓、都曇鼓、琵琶、瑟等樂器清晰可辨。門內左右兩側雕持叉二天神像,門外左右為力士像。佛像肉髻低平,面相渾圓,肩寬腹鼓,著褒衣博帶式和袒右肩式袈裟,雕刻線條硬直,腿部出現雙陰線衣紋;菩薩頭戴花冠,披巾自然下垂;天王力士深目高鼻,均著菩薩裝,衣紋稀疏。總的看,天龍山北齊石窟像風格與響堂山石窟、麥積山石窟、安陽小南海石窟的北齊、北周時期造像相近。隋代石窟;
天龍山第8窟前廊有585年窟形,是天龍山惟一的前后室中心塔柱窟,前后室作三間仿木式前廊,建筑特征與北齊石窟相似。主室呈方形,3壁3龕,龕內或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薩。中心塔柱四面各開一龕,后壁龕較特殊,佛像右側原有一天王像。佛像形體方整,面相略顯方圓,素面低平肉髻,袒右或內著僧衣,衣紋簡潔樸拙;菩薩頭戴花冠,斜披絡腋,雙肩垂掛穗狀瓔珞;弟子著袒右式偏衫。
窟內造像形式多變,雕刻細致實用,雖然風格有些呆板,但卻具有時代寫實感,呈現出向唐代風格過渡的特征。唐代石窟合計19個。其形制分別為方形前后室、圓形前后室和圓開單室3種。造像組合以3壁3佛為主,主尊佛像為結跏趺坐式的釋迦多寶、彌勒、阿彌陀佛,其結合有一佛二立菩薩二坐菩薩、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薩二坐菩薩等形式。佛、菩薩頭與身體比例和諧,面相豐腴。佛像為水波紋或旋渦紋高肉髻,著袒右式或通肩式袈裟,裙擺覆座前呈倒山字形,衣紋立體感強烈。
菩薩頭束高髻,面相豐腴,頸飾花形項圈,下接連珠紋瓔珞,披巾婉轉自如,絡腋斜披透體,從整體構思觀察,其優美的體態,華麗的裝飾,體現了唐代氣勢宏大、豪放飄逸的裝飾風格。力士則上身裸,下著袍。所有造像制作技藝精純,雕刻圓熟,比例適當,造型準確,更具有寫實性。如第18窟造像安然閑坐,形象逼真,在質感極強的薄紗襯托下,豐潤的肌膚似有彈性,是唐代最具寫實風格的杰出代表。第17窟造像則衣紋清晰,線條深刻,以犍陀羅式的紋飾為基礎,滲入中國傳統的表現手法。
西峰第9窟開鑿于永徽年間,屬中晚唐杰作,以其規模宏偉、氣勢恢弘,蜚聲中外。9號窟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彌勒大佛坐像,高約8米,面相方圓,豐潤雍容,體態端莊,表情威嚴,是中外文化結合的典范。下層主像為十一面觀音,左雕文殊騎獅,右鐫普賢坐像。觀音菩薩像為站姿,通高11米,面目清麗,文靜典雅;體態優美輕盈,右腿微彎,臀部略向左扭,重心稍偏向左腳,強調了謙虛而自然的立意;瓔珞和飄帶周身披掛,羅紗轉折自如平整,加強了本體的性格。
雕像極富質感,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其寫實技法可與西方雕刻媲美。唐代佛教崇拜觀音,從永徽開始,觀音造像有增無減,天龍山各窟觀音體態婀娜多姿,容顏嫵媚動人,反映了唐代造像風格。天龍山唐代各個石窟在窟形和造像上,與龍門、慶陽、須彌山唐代石窟有相似之處,其年代應在盛唐至晚唐期間。綜觀天龍山風景名勝區,它是以石窟為代表的人文景觀聞名遐邇、稱譽中外的。
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飽滿、洗練和表現感情的細致,接近勞動者的生活氣息,以濃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稱,體現了天龍山雕塑藝術不同于其他石窟藝術的獨特風格,因而被譽為"天龍山式樣,是我國古代石窟雕塑藝術的一顆燦爛明珠。免責聲明: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網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