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蔡志松的雕塑作品《故國·頌1》、《故國·頌2》被一些觀眾批評為是“丑陋的中國人”、“毫無陽剛之美氣”。然而近日,記者從中國美協雕塑藝委會獲悉,《故國·頌》系列作品中的一件獲得了全國美展銅獎。據悉,該作品是此次評選三甲中北京地區惟一的雕塑作品。
記者從中國美協雕塑藝委會獲悉,北京地區共有43件雕塑作品參加第十屆全國美術展,最終有十幾件作品入選展覽,而蔡志松的《故國·頌》是此次北京地區惟一獲得銅獎的作品。在不久前結束的法國巴黎秋季沙龍作品展中,《故國·頌》還獲得最高獎——泰勒大獎,這是中國藝術家首次獲此殊榮。在十屆美展獲獎作品集中,記者看到,該作品的人物造型與不久前美術館引發爭議的兩件雕塑大同小異。
所不同的是,人物為單膝跪地。當記者問及該作品的獲獎原因時,中國美協雕塑藝委會秘書長鄒文分析:“首先,作品造型嚴謹,概括力強,具有扎實的西方學院派寫實功力。整件雕塑給人的感覺是非常結實,大而精致。其次,作品以傳統文化為依托,緊密和傳統文化因素、意象相掛鉤。例如,人物的許多肢體轉折處就吸納了中醫針灸模特的造型。再次,人物造型有意無意地傳達出一種神秘氣息,那些或跪或彎腰走的動態,讓人感覺仿佛是某個巨大而凝重的故事中的片段。
這三點,就足以吸引業內人士、國外評委以及普通觀眾的眼球。”在中國美術館的院子里,記者看到蔡志松的《故國·頌1》、《故國·頌2》被放置在美術館正門左側,人物造型為裸體男性,古人發式,一站一跪,在周圍竹林襯托之下,頗有幾分神秘色彩。與美術館院里展出的其他雕塑相較,這兩件雕塑很是獨特。
在采訪中,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太懂、不理解”,而沒有什么尖利的批評。一位學生模樣的觀眾對記者說:“作者之所以如此造型,自然有他的考慮,秦始皇兵馬俑、漢代的陶俑不也有很多類似的造型嗎?沒必要上綱上線的。”通過在網上搜索,記者發現在133條相關信息中,大部分是不久前京城某家媒體對該作品報道的轉載以及以該報道為基礎的“再加工”報道,其實并不能代表大多數觀眾的意見。
撥通蔡志松電話后,他告訴記者自己正在上海,但還是很高興地接受了采訪。蔡志松介紹說:“《故國·頌》系列作品的創作始于1999年,到2003年7月共創作了30余件,分為風、雅、頌三個系列。”當記者問他為什么會選擇“跪”的造型時,他的回答非常干脆:“從巴洛克時期雕塑到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再到羅丹的雕塑,每個時期每個藝術家都會選擇一種造型語言,同樣,‘跪’只是我的一種造型語言。
‘下跪’雕塑吸收漢代跪坐俑的造型,而‘弓腰塌背’、‘一臉苦悶’的姿態,其實是現代人的表情,我試圖將傳統造型和現代意識相結合。”當記者向中國美術館展覽陳列部副主任裴建國詢問,中國美術館為什么會展出《故國·頌》等雕塑作品時,他說:“法國印象派畫展來華前,館長馮遠就有用雕塑裝飾美術館環境的想法。畫展布展階段,在中國美協等單位的推薦下,經專家評議,最終‘借’來田世信、曾成剛、魏曉明、蔡志松、呂品昌、文樓等雕塑家的近作十幾件。
”對近日兩件引起爭議的作品,劉開渠生前得力助手、同為雕塑家的裴建國的觀點是:“泰勒獎作為國際大獎,《故國·頌》能獲此殊榮,說明作品有一定的學術品位。美術館作為公共環境,所展示的作品應有很高的寬容度,觀眾通過欣賞風格各異的作品,本身就是學習、提高審美品位的過程。
觀眾對于作品應有一定的寬容度,畢竟藝術作品是個體創作的結果,具有很強的個性。”中國美協雕塑藝委會秘書長鄒文也表示,“跪不跪無所謂,和藝術沒太大關系。